[发明专利]一种玉米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20772.X | 申请日: | 2014-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7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河;龚有初;徐汝民;龚岳;卫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复混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肥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保水、保肥的缓释玉米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种植范围从北纬58°(加拿大和俄罗斯)至南纬40°(南美)。世界上整年每个月都有玉米成熟。玉米在中国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是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玉米生长离不开水、营养元素(养分)、空气和阳光,玉米对养分的吸收是通过吸收水分时同时吸收养分完成的,没有水,玉米就不能吸收养分,也不能生长。玉米对氮肥很敏感,氮肥要施足才能高产;玉米需磷较少,但不能缺,三叶期缺了磷,将导致以后的空秆秃顶。玉米又是喜锌作物,施用锌肥可使玉米增产在15%左右。一般每生产100kg玉米约需从土壤中吸收2.22-4.24kg氮,平均量为2.57kg;磷(P2O5)1-1.5kg;钾(K2O)1.52-4.00kg,平均量为2.14千克,产量愈高氮磷钾吸收就愈多。玉米常规施肥方法是底肥加追肥。但是玉米喇叭口期田间已合拢,追肥困难。并且追肥还要根据天气并配合浇水,费时费力。而且目前农村劳动力都是老人和5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玉米追肥、浇水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且增加种植成本。推广一次性底肥,不需要追肥的简单节约化种植方式意义重大。
公开号CN 158721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保水型包膜尿素肥料的生产方法,公开号CN10179235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抗旱保水缓释复混肥料及其生产方法。但上述专利技术都是通过加入保水剂与胶粘剂在肥料表面包膜形成的保水或抗旱复合肥,制备工艺复杂、保水效果有限、成本偏高。并且由于大多数保水剂对盐分敏感,吸收养分后保水效果会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米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玉米复混肥,包括高吸水性树脂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玉米复混肥中所述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与所述高吸水性树脂的质量比为96~105:4~1,优选为101:3。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玉米复混肥中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为由淀粉与丙烯酸单体的接枝聚合物和环糊精组成,所述淀粉与丙烯酸单体的接枝聚合物与所述环糊精通过环糊精空洞结构内部的疏水区与丙烯酸中的羧基形成的氢键连接。
其中,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中所述淀粉与丙烯酸单体的接枝聚合物具有式I所示结构,
其中,﹏是淀粉链;x为聚合物接枝侧链上丙烯酸盐单体的数量,y为聚合物接枝侧链上丙烯酸单体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中所述淀粉与丙烯酸单体的接枝聚合物的x/(x+y)=50%~7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玉米复混肥中所述有机无机复混肥包括氮、磷、钾和复合微量元素。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玉米复混肥中所述有机无机复混肥中N:P2O5:K2O的重量比为27:6:7。
其中,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玉米复混肥中所述氮的存在形式为尿素、氯化铵、硫酸铵、磷酸一铵、碳酸氢铵或硝酸铵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磷的存在形式为磷酸一铵;所述钾的存在形式为氯化钾;所述复合微量元素包括锌、硼、铜、铁或黄腐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玉米复混肥,其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60%氯化钾115kg,57%磷酸一铵135kg,46.2%尿素420kg,23.5%氯化铵200kg,硫酸铵25kg、碳酸氢铵30kg,复合微量元素30kg、膨润土45kg、环糊精高吸水性树脂30kg。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玉米复混肥中所述复合微量元素由氨基酸锌、硼酸、氨基酸铜、氨基酸铁、黄腐酸组成。
进一步的,在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玉米复混肥中,所述复合微量元素中氨基酸锌、硼酸、氨基酸铜、氨基酸铁、黄腐酸的重量比为15:5:1:3:6。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玉米复混肥的制备方法为高吸水性树脂与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混合造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207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