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熔丝结构、包含该熔丝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26883.1 | 申请日: | 2014-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9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525 | 分类号: | H01L23/525;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吴俊 |
地址: | 401331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包含 半导体器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熔丝结构、包含 该熔丝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集成电路(IC)器件中均会设置数个熔丝(Fuse),以 用于保护电路结构或更改器件的基本电压等参数;例如,在集成电路 器件的制备过程中,由于存在漂移现象,进而会使得制备器件的实际 电压与模拟出的电压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而为了降低该偏差,一般 可通过在进行单晶测试(CP)或封装测试(FT)时利用预先设置的 熔丝进行修正。
所以,设置在器件中的熔丝,就需要具有易熔断(easyblowout) 及无回连(nore-combination)等特点,以使得流经熔丝的电流或电 压一旦超过预定值时,就能够及时的熔断且不会产生回连。
图1是传统熔丝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熔丝1一般为长条 形状,包括设置在两端连接区11和连接区11之间的熔断区13,且在 每个连接区11中均设置有接触头12,以用于与其他结构电连接。上 述的熔断区13要窄于连接区11的宽度,进而在熔断区13与连接区 12接触的地方形成熔断点14、15;当需要熔丝1熔断或进行测试时, 一旦流经熔断区13中的电流或两端的电压超过预定值,熔断点14或 15就会烧融,但无法确定是哪个点会烧断,进而不利于电路的设计。
但是,如图1所示,由于熔丝1上设置有两个熔断点14、15, 相应的其能量转折点也就两个,当流经熔断区13中的电流或两端的 电压超过预定值较小时,其就会出现烧熔失败,进而无法实现预设的 目标;另外,由于连接区11为条状结构,其宽度相对于连接区11的 宽度差异并不是太大,就算上述烧熔操作成功,即熔断点14或15熔 断,但由于熔融状态的熔丝材质较多且易流动,极易产生回连现象 (re-combination),进而会造成器件结构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熔丝结构、包含该熔丝结 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制备方法,可基于传统熔丝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在 熔断区中开设凹槽,进而形成能量转折与放电点,以使得施加在熔丝 上的电能集中在凹槽的区域中,在确保流经熔丝的电流或两端的电压 差大于预定值后,该能量转折与放电点能够及时的熔断,且不会产生 回接,同时其熔断点又可控,利于电路的设计。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熔丝结构,包括:
熔丝本体,设置有熔断区及位于该熔断区两端的连接区;
其中,位于所述熔断区中的所述熔丝本体上设置有凹槽,以用于 形成熔断处。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熔丝结构,还包括:
电触头,设置于位于所述连接区中的所述熔丝本体上,所述熔丝 本体通过所述电触头与外部结构电连接。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熔丝结构中:
所述熔断处设置于所述熔断区沿长度方向的中点上。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熔丝结构中:
所述熔丝本体上在所述熔断处沿垂直于熔丝本体长度方向上的 截面面积最小。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熔丝结构中:
所述凹槽结构为尖端凹槽,所述熔断处位于所述尖端凹槽的底 部。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熔丝结构中:
在所述熔丝本体的至少一侧侧壁上开设有所述凹槽。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熔丝结构中:
位于所述熔断区的熔丝本体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连接区的熔丝 本体的厚度。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熔丝 结构。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半导体器件中的所述熔丝结构上 设置有:
大能量熔断处,位于所述熔断区与所述连接区接触的区域中的所 述熔丝本体上,以用于保护所述半导体器件免受瞬时大电能的损伤。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半导体器件中:
基于所述半导体器件的最大电能容许值设置所述熔丝本体上在 所述熔断处沿垂直于熔丝本体长度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及形状。
本申请还记载一种熔丝结构的制备方法,可应用于制备上述的熔 丝结构,该方法包括:
提供一半导体衬底;
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制备熔丝本体,且该熔丝本体上设置有熔断 区及位于该熔断区两端的连接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268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