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石墨@Fe3C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27354.3 | 申请日: | 2014-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9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强;林喜乐;李庆余;黄有国;何传彰;陈肇开;潘齐常;范海林;昝亚辉;陈静;范小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1393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刘梅芳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制备方法和应用 核壳结构 复合材料 双氧水 高容量负极材料 惰性气体保护 倍率性能 石墨蠕虫 循环性能 烧结 二茂铁 制备 能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石墨蠕虫、二茂铁、30%双氧水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液相方法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烧结,制备出了石墨@Fe3C高容量负极材料,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周期短、能耗低等优点,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高可逆容量、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以及绿色环保等优点,,因此在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也具有应用前景。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碳基负极材料,如石墨,这种材料虽然稳定性较高,但理论容量仅有372mAh/g,并且安全性能较差,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能源需求。因此对碳材料进行改性掺杂,或者得到特殊形貌是提高理论容量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引进孔洞,管道,缺陷,相应的官能团以及掺杂B、N等元素。
石墨,目前已经产业化的负极材料,其晶体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在一个层面内其碳原子间形成共价键,键能为586k J/mol。而在层间,则以微弱的范德华力结合,键能仅为16.7k J/mol。目前对石墨进行改性处得到多种多样的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如石墨烯、石墨蠕虫、碳纳米管、碳纳米卷。
现有技术中已经发表了关于Fe3C/C复合材料,Fe3C/Fe@C复合材料,N掺杂的graphene/Fe–Fe3C复合材料,核壳结构的富N的Fe/Fe3C-C纳米棒材料。
2013年由Liwei Su发表在Electrochimica Acta的核壳结构的Fe@Fe3C/C复合材料,其中Fe核大小为20~50nm,Fe3C壳大小为8nm。制备方法是以α-FeOOH纳米棒为Fe前驱体,于氩气环境在350℃烧结4h,600℃烧结10h。该材料在5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30次还能保持~500mAh/g的脱锂容量。
2014年由Xiuyun Zhao发表在Electrochimica Acta上的原位合成N掺杂C负载纳米级Fe3C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为在700℃下于氩气环境中热聚合-热裂解酞菁化铁。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20次还能保持 750mAh/g的脱锂容量,库伦效率保持在将近100%。
2014年由Yanlei Tan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的N掺杂的石墨烯负载Fe-Fe3C复合材料,其中Fe和Fe3C的颗粒大小为10~20纳米,均匀的分散在N 掺杂的石墨烯载体上,其制备方法是一步热解铁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IL-100(Fe)),该材料在1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还能保持607mAh/g的脱锂容量,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
虽然现有技术得到了Fe3C和碳素材料的复合材料,其循环性能也相当好,但是其制备方法一般是通过热裂解,温度一般高于700℃,原料和昂贵,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未经广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273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