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单载波的串行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28731.5 | 申请日: | 2014-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1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鞠明明;李希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载波 串行 数据通信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单载波的串行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领域。无需对信号进行调制、解调即可完成串行数据的单载波通信,避免了调制解调电路所带来的通信误码,提高了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具体方案为:发送装置对原始串行数据进行分段编码,得到数据编码,且数据编码中不包含连续的传号;数据编码通过发送端信号驱动芯片转换为AMI双极性码后输出,AMI码经过单载波的串行数据总线发送至接收端信号驱动芯片,接收端信号驱动芯片将接收到的AMI双极性码转换为数据编码,并将数据编码发送至接收装置,接收装置对数据编码进行解码,获取原始串行数据。本发明用于串行数据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单载波的串行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进行控制管理的总线系统—HBS(Home Bus System,家庭总线系统)。HBS是在家庭内部通过一定的通讯介质,为各种电子电气设备建立互联,对内实现资源共享,对外实现网络互联的总线系统。
Home Bus(家庭总线)采用电力线载波传输Home Bus信号进行通信,该种载波通信的硬件决定了电力线中只能存在一个频段的载波,即单载波,其他频段的信号会被屏蔽掉或无法正常接收。另外,Home Bus信号是一种AMI(Alternate Mark Inversion,双极性)码,且该AMI双极性码的每一个矩形脉冲的宽度都是固定的。
现有的基于Home Bus的通信方式中,通过在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与Home Bus信号驱动芯片之间的辅助电路,对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从而使得在HomeBus上传输的AMI码中只存在单一矩形脉冲宽度。具体的,图1为现有技术中MCU通过辅助电路与信号驱动芯片连接的示意图,其中,信号驱动芯片为最为常用的MM1192芯片,辅助电路包括调制电路和解调电路两部分,具体为Duty(占空比)50%→100%和Duty 100%→50%两部分,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占空比对输入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MCU通过发送装置口TX发送数据时,串行通信数据信号经过同步时钟和Duty 100%→50%电路的调制后,传输至MM1192,MM1192向Home Bus输出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调制后的数据信号中低电平输入会使HomeBus信号正负脉冲交替反转,高电平输入则会使HomeBus信号保持0不变,从而在HomeBus上传输具有单一矩形脉冲宽度AMI双极性码信号。当MM1192从HomeBus接收到AMI码信号时,经过Duty 50%→100%电路的解调得到串行通信数据信号,传输至MCU。
利用辅助电路对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的方案,由于辅助电路的电子器件本身对信号产生一定的延时和干扰,往往会造成信号误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单载波的串行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无需对信号进行调制、解调即可完成串行数据在HomeBus上的传输,能够降低通信误码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发送装置对由N个原始数据段组成的原始串行数据进行分段编码,得到N个数据编码;将N个数据编码分别发送至信号驱动芯片,信号驱动芯片将N个数据编码分别转换为AMI双极性码后输出,由于N个数据编码中任意数据编码不包括连续的传号,因此AMI码的每一个矩形脉冲的宽度相同,AMI码经过单载波的串行数据总线发送至接收装置所对应的信号驱动芯片,所述接收装置所对应的信号驱动芯片将接收到的AMI双极性码转换为N个数据编码,并将所述N个数据编码发送至所述接收装置,接收装置对所述N个数据编码进行解码,获取原始串行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287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