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絮凝在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33684.3 | 申请日: | 2014-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9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周义文;周义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沃杰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0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周详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絮凝 印染 废水处理 用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指电絮凝在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工艺。
背景技术:
印染废水是由纺织印染厂在对棉、麻、化学纤维和混纺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产生的废水。印染废水的主要特点是水量大、色度高、CODCr高、强碱性和水质变化大。每印染加工1吨纺织品需要用水100-200吨,其中80%~90%成为废水。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化学助剂、油剂、酸碱、纤维及夹带的杂质、无机盐及矿物质等。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另外,印染行业是工业废水排放大户(约占总排放量的80%)。因此,寻找一个有效处理印染废水的工艺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处理方法及局限性,传统行业用于处理印染废水的主要方法有物化法、生化法、化学法以及工艺结合的处理方法(如: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等)。但传统的处理工艺无法很好地抓住印染废水的特点来进行突破。传统工艺在处理印染废水上依然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一、工序繁琐,占地面积大;二、处理效果单一,没有系统全面进行处理;三、过分依赖生化处理,水质变化大的特点会给生化处理带来不稳定性和处理压力;四、调试周期长;五、依赖人为操作,容易出现操作上的失误导致系统瘫痪等隐患;六、由于传统化学处 理需要投加大量化学药物,造成水体盐分升高,给回用系统增加负荷,使系统清洗频繁,不能正常满足回用要求,运行费用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电絮凝在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工艺,结构设计科学,高压脉冲电凝技术采用电化学原理为基础,借助外加直流低电流产生高电压作用发生电化学反应,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经单一电凝设备即可对废水中的有机或无机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稳定易分离的物质,同时设备产生絮凝沉淀、气浮除渣作用,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出来,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处理方法工艺步骤如下:
电絮凝在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工艺,处理方法工艺步骤如下:
(1)、将电化学技术和传统的化学沉淀技术相融合,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同时实现离子的深度脱除,以及极板连续与电流反应,电解床的阴极,阳极二者间产生电子迁移,引起电化学反应。
(2)、同时水在阳极产生氧放电而产生氧化反应,对水中无机物,有机物进行氧化。
(3)、阴极离子得电形成初生态氢,初生态氢具有最强的还原能力,去除水中色度和还原六价铬物质。
(4)、由于铁极板在电解时产生铁离子与水中金属离子混凝沉淀,不需要另外投加药剂,自产絮凝剂。
(5)、进入超滤、反渗透装置深度去除进行回用,为防止超滤膜被微生物污染,在超滤反洗时加入适量的氧化剂(一般10-20ppm)进行灭藻、杀菌;超滤出水进入反渗透进行回用,以防超滤投加氧化剂过量将反渗透膜氧化,在反渗透进水端加装还原(亚硫酸氢钠),同时系统设有化学清洗装置,当系统污染严重时,可以启动清洗装置进行化学清洗,满足系统正常运行。
所述的超滤膜为PAN材质膜元件。
所述的超滤装置为中空纤维超滤膜,中空纤维外径内径中空纤维管壁上布满微孔。
所述的反渗透清洗系统由不锈钢清洗泵、清洗药箱、5μm过滤器和配管组成。
所述的亚硫酸钠配药浓度通常为10%,投加量为20~30mg/L。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1)、将电化学技术和传统的化学沉淀技术相融合,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同时实现离子的深度脱除,以及极板连续与电流反应,电解床的阴极,阳极二者间产生电子迁移,引起电化学反应。
(2)、同时水在阳极产生氧放电而产生氧化反应,对水中无机物,有机物进行氧化。
(3)、阴极离子得电形成初生态氢,初生态氢具有最强的还原能力,去除水中色度和还原六价铬物质。
(4)、由于铁极板在电解时产生铁离子与水中金属离子混凝沉淀,不需要另外投加药剂,自产絮凝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沃杰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沃杰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336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