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竹根姜组培增殖壮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34940.0 | 申请日: | 2014-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85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天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2197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竹根姜组培 增殖 壮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竹根姜组培增殖壮苗的方法,包括丛生芽诱导、丛生芽继代增殖、试管苗培养和试管苗繁殖步骤,丛生芽诱导中继代培养基是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接入BA1.5mg/L至基本培养基中,20d后转接到含有BA1.5mg/L+NAA0.2mg/L的基本培养基中,得到继代培养基;增殖培养基的MS培养基中的NH4NO3浓度为1/2‑1/3,试管苗繁殖的切割方法为:将试管丛生苗分割成2‑3个芽丛后,再将其茎基部0.5cm以上部分切除,形成微型团块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上繁殖。本发明克服了现有的竹根姜在长期离体培养过程中易出现增殖系数不高、玻璃化及黄化的缺点,提供一种增殖系数高、有效降低玻璃化和黄化的提高竹根姜组培增殖壮苗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竹根姜组培增殖壮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姜为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调味植物,且具解表、驱寒湿、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用功效。因其重要的药用及保健价值而被市场看好,栽种面积逐年增加。但是,姜在长期的根茎无性繁殖过程中,已普遍受病原物侵染,导致种性退化,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影响姜的生产与经济效益。利用茎尖脱毒与组织培养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脱毒和复壮,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无病毒生姜种苗。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概念(狭义)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近年来,有关生姜茎尖脱毒与组织培养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大多是脱毒程序及组培体系建立等理论方面的成果,有关生姜茎尖在长期离体培养过程中易出现增殖系数不高、玻璃化及黄化现象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并未见报道。申请人以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四川竹根姜为材料,从生姜离体培养的激素配比、硝酸铵浓度、光照条件、切割工艺等影响因子入手,经过近两年的系统研究,解决了上述问题,为生姜脱毒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竹根姜在长期离体培养过程中易出现增殖系数不高、玻璃化及黄化的缺点,提供一种增殖系数高、有效降低玻璃化和黄化的提高竹根姜组培增殖壮苗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提高竹根姜组培增殖壮苗的方法,包括丛生芽诱导、丛生芽继代增殖、试管苗培养和试管苗繁殖步骤:
A、丛生芽诱导:将从竹根姜嫩芽中剥取的茎尖接种至继代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诱导培养,得到丛生芽;
继代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接入BA1.5mg/L至基本培养基中,20d后转接到含有BA1.5mg/L+NAA0.2mg/L的基本培养基中,得到继代培养基;
B、丛生芽继代增殖:将步骤A中得到的丛生芽转移至增殖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进行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得到增殖芽苗;
增殖培养基:MS培养基中的NH4NO3浓度为1/2;
C、试管苗培养:将步骤B中的增殖芽苗切割后,转接至增殖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繁殖,得到试管苗丛生苗;
光照条件为散射光;
D、试管苗繁殖:将步骤C中的试管丛生苗切割后,转接至增殖培养基中繁殖,得到试管繁殖苗;
切割方法为:将试管丛生苗分割成2-3个芽丛后,再将其茎基部0.5cm以上部分切除,形成微型团块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上繁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天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天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349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促进铁皮石斛生根的营养液
- 下一篇:一种紫叶直立穗巨胚糯稻品种的选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