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弧状竹片增强复合竹质圆筒生物质构件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35949.3 | 申请日: | 2014-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2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涛;苏靖文;张齐生;李淑恒;郭永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6 | 分类号: | E04C3/36;B32B1/08;B32B9/02;B32B27/20;B27N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竹片 增强 复合 圆筒 生物 构件 制备 方法 | ||
1.弧状竹片增强复合竹质圆筒生物质构件,其特征在于,B复合竹质圆筒(4)位于正中央同A复合竹质圆筒(1)形成同心圆,弧状原生竹片(2)均布在A复合竹质圆筒(1)与B复合竹质圆筒(4)之间,生物质填充料(3)充满在A复合竹质圆筒(1)和B复合竹质圆筒(4)之间的缝隙,从而共同形成一种复合材料构件,所述的A复合竹质圆筒(1)的厚度大于B复合竹质圆筒(4)的厚度;所述的生物质填充料(3)包括麦秆、稻草、玉米秆、高粱秆、豆秆、辣椒秆、油菜秆、亚麻秆、芦苇秆、棉秆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若二种以上其配比任意,也包括废弃的木材及其碎屑木质材料。
2.如权利要求1的弧状竹片增强复合竹质圆筒生物质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制作不同厚度和直径的复合竹质圆筒;
第二步,挑选3-6年生笔直原竹筒,切割成宽而长的弧状竹片,宽度不小于100mm,并干燥含水率不超过12%或炭化;
第三步,将B复合竹质圆筒固定在A复合竹质圆筒的正中央,同A复合竹质圆筒(1)形成同心圆;
第四步,将弧状竹片布置到A复合竹质圆筒和B复合竹质圆筒之间的空隙里,并使弧状竹片向外凸出;
第五步,将生物质原料自然风干或烘干,含水率不超过12%后,经农用铡草机或锤片式打碎机或专用粉碎机粉碎,然后进行碾磨;用酚醛胶或者落叶松单宁树脂胶拌合均匀,填充到A复合竹质圆筒和B复合竹质圆筒之间的空隙里,并振捣密实,进行养护;
第六步,养护完毕,将两端裁切整齐,即为所要求的圆形结构构件。
3.如权利要求1的弧状竹片增强复合竹质圆筒生物质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 选择3-6年生长的原竹,将原竹软化平展展开,将展开的平竹片胶合,使用酚醛胶或者不含甲醛的生态胶成宽竹板,然后将竹板旋切成较薄的竹纤维片层;或者将选择好的原竹筒分割成相同宽度和长度的原竹片,去青去黄后进行脱水或干燥,含水率不超过12%,然后对其进行涂用酚醛胶,固含量在30%,在适当温度150℃和压力5MPa下,通过压力机将其压制成符合结构设计要求的竹材集成材,将竹材集成板材旋切成较薄的竹纤维片层;或者将选择好的原竹筒分割成固定长度和宽度的竹片,去青去黄后经齿形辊碾压后呈横向不断裂、纵向较松散的竹篾,竹篾的初含水率10% ~ 12%;然后放在自行设计的常压高温热处理箱进行190℃高温热处理,接着浸胶,竹篾浸胶量为8% ,绝干重量之比), 浸胶后竹篾干燥温度70℃, 干燥至含水率不超过12%;将竹篾全纵向组胚装入模具,热压采用“热进冷出”工艺, 压力4. 5MPa, 温度140℃,通过压力机将其压制成符合建筑设计要求的竹材重组材型材,再将竹材重组材型材制作成较宽的竹材重组材板材,将竹材重组板材旋切成较薄的竹纤维片层;
② 按照建筑需要的尺寸选择圆柱形内模具,内模具为高分子纳米材料制作耐高压的可充气气囊,生产圆筒时给气囊充气形成内模具,制作圆筒完毕放气就可以取出气囊,十分方便;
③ 将薄竹纤维片层长度方向沿圆柱形内模具外径缠绕形成第一层,该层旋切薄竹片内竹纤维方向垂直于圆柱形内模具长度方向;
④ 将薄竹纤维片层长度方向沿圆柱形内模具长度方向缠绕形成第二层,第二层的薄竹片内竹纤维方向平行于圆柱形内模具长度方向;
⑤ 制作第三层,该层同第一层;
⑥ 制作第四层,该层同第二层,第四层往后的各层重复步骤③④,直到所需的厚度不小于16mm;整个复合竹质圆筒各片层竹纤维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弧状竹片增强复合竹质圆筒生物质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复合竹质圆筒具备足够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具体的量值与其分担的外界荷载产生的应力有关,要由实际结构设计计算确定,外筒壁厚度不小于20mm,内筒壁厚度不小于16mm;竹片为宽度较宽的弧状原生竹片;原竹片需干燥,含水率不超过12%或炭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3594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