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叠片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及其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39951.8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5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赵博文;刘凤龙;张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周庆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西青区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片式 动力 锂离子电池 及其 装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叠片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逐年上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方面,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急速减少,据统计,现有已探明的石油仅能再使用50年左右,所有人类急需开发新型能源。锂离子电池应运而生,它具有能量比较高、安全性好、原材料丰富、无污染等优越性。所以在电子方面广泛应用。
但是在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使用时有如下几方面问题:1)动力电池需要用大电流来驱动大功率电动机,但是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内阻较大,导致发热严重,输出电压较低。2)动力型电池能量较高,从而工艺性会较复杂,结构零部件的成本比例会大幅上升、影响动力电池的商业化。3)由于是车载电池,所以需要较高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叠片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叠片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包括上部开口的长方体金属外壳、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外壳开口处的金属盖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盖板之上并与所述的盖板保持绝缘的正极和负极,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外壳内部的叠片式极组,所述的极组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通过连接板与正极和负极连接,在所述的极组下部与外壳内底壁间设置有下垫板,在所述的极组上部与盖板间设置有分体式上隔离垫。
所述的分体式上隔离垫包括两个对称的子隔离垫,所述的子隔离垫包括外侧板,一体设置在所述的外侧板两端且向内弯折的侧挡板,设置在两侧挡板之间并间隔设置的两个内挡板,相邻的侧挡板和内挡板间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漏液孔且内侧形成有缺口。
两个内挡板之间设置有中横加强条,在中横加强条对应的盖板上设置有防爆孔,在所述的防爆孔内焊接设置有防爆球。
所述的正极与外壳间设置有将两者导通的电阻丝。
所述的正极为铜材质,所述的负极为铜铝合金,所述的外壳为铝材质,所述的盖板为铝材质。
所述的正极耳或负极耳分别与连接板激光焊接,在焊接处还设置有保护板。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叠片式极组的极耳分别与连接片利用超声焊进行焊接,同时在极耳上加上保护带一同焊接;
2)将焊接好连接片的极组与电池盖板的极柱下端用激光焊进行焊接;
3)将焊接后的极组进行极耳整形,然后将极组和极耳进行包胶带,
4)然后将分体式上隔离垫卡在电池盖板与极组间,卡接后的上隔离垫将极组与盖板绝缘,
5)连同下垫片与极组一同装入外壳,最后进行周边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密封性好、安全性较高,结构件较简单,重量较轻、提高电池的比容量。可以满足能量较高,过流情况较重的单体电池,采用此结构后可以使用叠片式极组,而且采用了铜铝复合技术,同时使用大面积连接结构,极柱是采用整体结构,克服了原来通过铆钉与电池外极板铆接的设计,增加过流面积,避免了过流瓶颈,而且用激光焊接,连接较好,可以大幅降低内阻,从而允许通过较大电流。此结构设计简单,零部件结构可以降到较低价位,从而拉低每瓦时的价格。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金属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上隔离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金属盖板与一半上隔离垫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金属盖板与上隔离垫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锂离子电池的装配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叠片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包括上部开口的长方体金属外壳1、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外壳开口处的金属盖板2,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盖板之上并与所述的盖板保持绝缘的正极21和负极22,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外壳内部的叠片式极组,所述的极组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通过连接板与正极和负极连接,在所述的极组下部与外壳内底壁间设置有下垫板,在所述的极组上部与盖板间设置有分体式上隔离垫。其中,所述的正极和负极为方形柱状结构,则其下端分别为板状结构以与极耳连接,这样能有效增大过流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399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