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型压壳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42064.6 | 申请日: | 2014-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1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丁维力;张久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维乐液压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3/14 | 分类号: | C25C3/14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李猛 |
地址: | 1161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厂电解铝车间电解槽上生产电解铝的专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型压壳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解铝行业,电解槽上压壳系统存在耗气量大、能源消耗高等问题。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每个电解槽有六个压壳气缸,三个缸一组,两组交替工作,现在的电解槽上压壳系统,不管壳面软硬,只设定一种压力(0.6MPa)压壳,实际上有98%以上的壳面只要0.2MPa就可以打开,尽管如此,因为还有2%的硬壳面需要高压才能打开,所以系统压力只能设定在0.6MPa,显然,这种设置是不合理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能型压壳系统,解决压壳系统存在耗气量大、能源消耗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节能型压壳系统,包括控制柜、组合阀、压壳气缸和锤头,组合阀安装在压壳气缸的顶部,组合阀的入口与控制柜各个阀的出口相连,组合阀的两个出口A1口和B1口分别与压壳气缸的A1口和B1口相连,压壳气缸安装在电解槽机架上,锤头的上端与压壳气缸的活塞杆铰接,锤头安装在电解槽机架的导管中。
本发明在电解铝车间现场经过一年的实验证明,节能效果明显,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原理图。
其中:1.控制柜,2.组合阀,3.压壳气缸,4.锤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节能型压壳系统,包括控制柜1、组合阀2、压壳气缸3和锤头4,组合阀2安装在压壳气缸3的顶部,组合阀2的入口与控制柜1各个阀的出口相连,控制柜1独立地安装在电解槽附近合适的位置上,控制柜1向各压壳气缸3的组合阀2输送压力气体与控制气体;组合阀2的两个出口A1口和B1口分别与压壳气缸3的A1口和B1口相连,组合阀2可将来自控制柜1的气源压力0.6MPa调整到0.2MPa,工作中可以自动判断被压壳面的软硬,如果壳面软,组合阀2向压壳气缸3输出0.2MPa的压力,如果壳面硬,组合阀2向压壳气缸3输出气源压力0.6MPa;压壳气缸3安装在电解槽机架上,当组合阀2给压壳气缸3的有杆腔输入低压(或高压)气体时,压壳气缸3在低压作用下向上升起;当组合阀2给压壳气缸3的无杆腔输入低压(或高压)气体时,压壳气缸3在低压作用下向下降落;锤头4的上端与压壳气缸3的活塞杆铰接,锤头4安装在电解槽机架的导管中,锤头4在压壳气缸3的活塞杆的带动下,直接与高温电解质壳面接触,并将壳面打开,以便氧化铝或氟化盐加入电解槽;当控制柜1发出工作指令后,组合阀2控制压壳气缸3带动锤头4开始工作,当锤头4接触到壳面时,根据壳面的软硬对壳面施压;经过判断,如果壳面较软,系统启用低压(0.2MPa)压壳回路,铝壳被打开后,传感器发出讯号,锤头4迅速返回后结束工作(有98%以上的壳面都可以在低压下被打开);如果壳面较硬,系统自动进入高压状态进行压壳,壳面在高压下被压开后,传感器发出讯号,锤头4迅速返回后结束工作。
以下为本发明的经济效益分析:
综上所述,现在电解槽上的压壳系统,无轮壳面软硬,系统压力均设定为0.6MPa。本发明可以根据壳面的软硬施压,当壳面较软时,系统用低压(0.2MPa)压壳(有98%以上的壳面只用0.2MPa的压力就可以将壳面打开);如果壳面较硬,系统便自动进入高压(0.6MPa)状态压壳。显然对于同一气缸气体,压力为0.2MPa的气体所消耗的电量与压力为0.6MPa的气体所消耗的电量,是不同的。
现将本发明与普通压壳系统所消耗的气量、用电量进行比较,数据见下表(气缸均为160/40-650)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每年可节约电费85.83万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维乐液压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维乐液压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420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