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扰动角度补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44477.8 | 申请日: | 2014-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5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郎跃东;蒋鸿翔;崔嵬;来新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D3/12 | 分类号: | G05D3/1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庞静 |
地址: | 10085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扰动 角度 补偿 系统 | ||
1.一种扰动角度补偿系统,用于在有效载荷发生转动时,控制其恢复到设定的工作位置,其特征是:所述补偿系统包括驱动系统、控制系统(11)及测量系统;其中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6)、小带轮(8)、大带轮(12),其中有效载荷(3)与大带轮(12)固定连接,用于与大带轮(12)同步转动;所述测量系统包括绝对式编码器(7)和速率陀螺(5)、所述绝对式编码器(7)的转子与驱动电机(6)的转子同轴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电机(6)的转角;
控制系统(11)设定有效载荷(3)的工作位置,速率陀螺(5)将测量有效载荷(3)的角速率实时发送给控制系统(11),控制系统(11)根据该角速率计算有效载荷(3)的扰动角度,并根据该扰动角度计算出补偿角度,控制系统(11)将所述补偿角度发送给绝对式编码器(7),绝对式编码器(7)控制驱动电机(6)以所述补偿角度进行反向转动,使有效载荷回复到设定的工作位置;
所述补偿角度的计算方法为:
设大带轮(12)与小带轮(8)的线速度比为N,其中N为整数,且N>1,设有效载荷的扰动转角为θ,有效载荷的转动范围为±θ0,即-θ0≤θ≤θ0;
1)当2NθR≤360°时,则计算出驱动电机(6)的角度位置为:
Ψ=Ψ0+N(θ-θ0)
则补偿角度ΔΨc=Ψ-Ψ0=N(θ-θ0)
式中,ΔΨc为补偿角度;Ψ为有效载荷角度发生扰动后,驱动电机(6)的角度位置;Ψ0为有效载荷处于最大扰动位置时,驱动电机(6)的角度位置;
2)当2NθR>360°时,所述绝对式编码器(7)转过n圈,其中n为整数,且n≥1,
Ψ=Ψ0+N(θ-θ0)-360°×(c-n)
则补偿角度ΔΨc=Ψ-Ψ0=N(θ-θ0)-360°×(c-n)
式中,c为绝对式编码器圈数,其中,c为整数,且c≥n;ΔΨc为补偿角度;Ψ为有效载荷角度发生扰动后,驱动电机(6)转过n圈后的角度位置;Ψ0为有效载荷处于最大扰动位置时,驱动电机(6)的角度位置;
绝对式编码器(7)驱动电机(6)反方向转动ΔΨc角度,并通过小带轮(8)带动大带轮(12)反向转动θ,使有效载荷恢复到设定的工作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扰动角度补偿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控制系统(11)还用于设定扰动角度的误差范围,所述速率陀螺(5)还用于测量有效载荷在恢复到设定工作位置后的角速率,并将角速率发送给控制系统(11),控制系统(11)根据该角速率计算扰动角度的误差量,当扰动角度的误差量超过设定范围时,控制系统(11)重新根据扰动角度最大误差进行角度补偿计算,并驱动电机(6)再次进行角度补偿,直至误差角度变化处于设定范围之内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扰动角度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带(9),所述驱动电机(6)的转子与小带轮(8)固定连接,并通过同步带(9)将动力传递给大带轮(12);所述补偿系统还包括外框架(2),所述外框架(2)上还固定有张紧组件(10),用于实现对同步带(9)的张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扰动角度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组件(10)包括张紧调整支架(10-1),挡边轴承1(10-2)和挡边轴承2(10-3)组成;所述张紧支架(10-1)的一端安装于外框架(2),另一端的长轴结构固定安装挡边轴承1(10-2)和挡边轴承2(10-3),其中,挡边轴承1(10-2)和挡边轴承2(10-3)的挡边朝外安装,用于将同步带(9)限制在两个挡边轴承的定子上而不脱落;所述张紧调整支架(10-1)安装底座连接孔开成一字形长孔,张紧调整支架(10-1)安装于外框架(2)后,可沿所述一字型长孔移动,实现对同步带(9)的预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扰动角度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系统还包括内框架(1),第一轴承(4-1)、与第二轴承(4-2);有效载荷(3)固定安装在所述内框架(1)的内部,有效载荷(3)的转动角度即为内框架(1)的转动角度,内框架(1)与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的内环同轴固连,第一轴承(4-1)与第二轴承(4-2)采用背靠背形式的安装方式,外框架(2)与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的外环同轴固连,所述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的转轴方向与有效载荷(3)视轴方向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4447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药材采挖机智能电控系统
- 下一篇:一种家庭能源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