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插塞型连接器的触头元件及包括触头元件的布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52879.2 | 申请日: | 2014-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1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G·帕尼茨;C·谢尔哈斯;V·塞佩尔;D·敦克尔;M·沙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吴艳 |
地址: | 德国本***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插塞型 连接器 元件 包括 布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导电的触头材料(3)构成的触头元件,触头元件(1)被构造成能够在插入方向(E)上被插入到插塞型连接器内并且被构造成能够借助于积极锁止连接(60)被固定在插塞型连接器中。为了提供被固定以防止从插塞型连接器中不期望移除的、并且同时可被以非破坏性方式引导穿过插塞型连接器的壳体和/或密封件的触头元件(1),根据本发明提供有触头元件,其中积极锁止连接(60)包括在触头元件(1)上侧(7)处的捕获开口(9),该开口在插入方向(E)上由两个引导面(21、21’)界定,其中引导面(21、21’)由加固区域(Va、Vb)形成,其中触头材料(3)在至少两个层中至少部分地横向地相对于插入方向(E)重叠于本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导电的触头材料构成的触头元件,该触头元件被构造成能够在插入方向上插入到插塞型连接器内,并且被构造成能够借助于积极锁止连接被固定在插塞型连接器中。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这种触头元件的布置。
背景技术
触头元件一般被用在壳体中并由壳体保持。为了将触头元件以安全的方式保持在插塞型连接器的壳体中,使用积极锁止连接,使得或者壳体的部分突出进入触头元件的开口内或者触头元件的部分突出进入插塞型连接器壳体中的开口内。因为触头元件经常由薄壁材料生产,例如,借助于弯曲/冲压技术,所以这些材料相对于触头元件从插塞型连接器不期望的释放具有低的阻力。当触头元件被插入或被释放时,触头元件或插塞型连接器的壳体经常会被损坏。已知的触头元件的问题还有,当触头元件被使用在具有密封元件的插塞型连接器中时,触头元件通过密封元件进入/离开插塞型连接器的插入或移除导致密封元件的损坏。如果单个触头元件从插塞型连接器的维修或者更换发生,则材料以及支出的增加可由此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头元件,其可以以一种可靠并安全的方式被保持在插塞型连接器中,并且当触头元件被插入插塞型连接器内或者从插塞型连接器移除时不会损坏插塞型连接器的壳体和/或密封件。
根据本发明,这个目的通过上文提到的一种触头元件来实现,积极锁止连接包括在触头元件的上侧处的捕获开口,该开口在插入方向上由两个引导面界定,并且引导面由加固区域形成,其中触头材料在至少两个层中至少部分地横向地相对于插入方向重叠于本身。
捕获开口可以用来固定触头元件在插塞型连接器中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中,插塞型连接器的壳体的捕获元件可突出进入触头元件的捕获开口内,或者捕获元件可从触头元件内侧通过捕获开口突出进入相应地构造的壳体的开口内。界定捕获开口的引导面可提供触头元件通过插塞型连接器的密封件或壳体的非破坏性的引入。特别地,插塞型连接器的密封件可沿着引导面滑动而不被损坏。引导面由加固区域形成使得一旦作用在触头元件上的力与插入方向相反,接合的触头元件不会被损坏或从插塞型连接器被释放,这种情况在非加固的触头元件的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加固区域由触头材料的至少双层区域形成。触头元件可由此在加固区域中具有增加的壁厚。当触头元件被布置为突出通过捕获开口时,加固区域固定触头元件的配件(fitting)。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法可以借助于不同的实施例而被进一步地改进,不同的实施例具有各自的优点并可以任意彼此结合。这些实施例以及相关的优点在下文中陈述。
根据第一有利的改进,触头元件可具有可以横向于插入方向弹性地重定向的触头臂。该触头元件可以因而被用于接触在电镀电路板上的导体条。触头臂可特别地被布置在触头元件的两个侧壁之间。该触头臂因而至少在非重定向的初始位置被保护而免受于外部影响。
触头臂可具有通道,该通道以波状(undulating)方式被弯曲并且可特别地包括面对触头元件的上侧的顶点位置。该顶点位置在触头臂的凸面处可具有用于重定向触头臂的触发区域(activation region)。如果指向触头元件内的力被施加于该触发区域,则触头臂在向下的方向上被重定向。为了能够固定触头臂的接触,触头臂在触发区域中可具有加固结构。该加固结构特别地可能由大致在插入方向上延伸的焊珠(bead)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连德国有限公司,未经泰连德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528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