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丢包位置的检测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55126.7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6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应兵;向艳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冯艳莲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位置 检测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丢包位置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包括:接收除了第一网络节点之外的多个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的丢包信息,根据每一个丢包信息中包含的第二网络节点的路由标识和获取的不同网络节点之间的路由路径关系,确定发送丢包信息的多个第二网络节点中属于相邻路由节点的两个第二网络节点;根据确定的属于相邻路由节点的两个第二网络节点的丢包检测内容,判断确定的属于相邻路由节点的两个第二网络节点之间是否发生丢包;在确定属于相邻路由节点的两个第二网络节点之间发生丢包时,根据发生丢包的属于相邻路由节点的两个第二网络节点的位置,得到丢包位置,有效地扩展中间网络节点的丢包检测功能,实现丢包位置的检测,提升丢包位置的定位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丢包位置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通信网络中报文丢失容易导致业务数据传输错误,给通信双方带来不便。于是检测报文丢失的技术越来越多。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英文: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Telephone Consultative Committee;缩写:ITU-T)Y.1731的以太网操作管理维护(英文: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缩写:OAM)的定义和G.8113.1的传送特性的多协议标签交换(英文: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Transport Profile;缩写:MPLS-TP)的定义,端到端的报文丢失采用丢包检测(英文:Loss Measurement;缩写:LM)方式来进行测量。
对于Y.1731的OAM应用的网络,由于源维护端点(英文:Maintenance End Point;缩写:MEP)发出第一个LM报文,该第一个LM报文中包含一个目标地址和发送该第一个LM报文时计数器的第一数值,意味着地址信息与该第一个LM报文中包含的目标地址相同的目标MEP能够识别和处理该LM报文,而目标MEP在接收到该第一个LM报文时,确定接收到LM报文时计数器的第二数值,并计算第二数值与第一数值之间的第一差值;同样的方式,源维护端点发出第二个LM报文,该第二个LM报文中包含发送该第二个LM报文时计数器的第三数值,目标MEP在接收到该第二个LM报文时,确定接收到LM报文时计数器的第四数值,并计算第四数值与第三数值之间的第二差值。若计算得到的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的数值相同时,确定源MEP与目标MEP之间没有丢包;若计算得到的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的数值不相同时,确定源MEP与目标MEP之间存在丢包或者多包的情形。
需要说明的是,源MEP与目标MEP之间的其他节点对于LM报文只具备透传的功能,不具备识别与处理的功能。
对于G.8113的OAM应用的MPLS-TP网络,包含了源MEP、目标MEP和至少一个MIP(英文:Maintenance Intermediate Point;中文:维护中间点)。源MEP发送LM报文,该LM报文中包含了一个G-ACH(英文:Generic Associated Channel;中文:通用关联通道),其中,G-ACH为一个固定值,并且G-ACH头还包含一个传送标签。目标MEP具备解析G-ACH头、识别LM报文和处理LM报文的功能;MIP对于LM报文只具备透传的功能,不具备识别与处理的功能。
由此可见,目前采用LM报文检测报文丢失,仅仅确定出源MEP与目标MEP之间是否发生报文丢失这一事件,但是对于报文丢失的位置是无法确定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丢包位置的检测方法和设备,用于解决报文丢失的位置无法确定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丢包位置的检测方法,包括:
接收除了第一网络节点之外的多个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的丢包信息,其中,每一个丢包信息中包含发送所述丢包信息的第二网络节点的丢包检测内容和发送所述丢包信息的第二网络节点的路由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551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