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已承载的偏位钢管混凝土柱反顶修复方案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56562.6 | 申请日: | 2014-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3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蔡科;吴立;严维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C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承载 钢管 混凝土 柱反顶 修复 方案 | ||
1.一种已承载的钢管混凝土柱偏位反顶修复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分析确定预加反顶力及加载分级:在反顶前,需根据设计工况与施工工况采用MIDAS结构分析软件计算千斤顶反顶力、加载分级及修复过程中的结构变形。
(2)修复准备:安装反顶临时支撑,安放千斤顶,安装压力、位移监控系统;
(3)分级施加顶升预应力:在偏位钢柱各个支点,将千斤顶分级同步施加顶升预应力到相应数值,共分五级,每级20%;
(4)拆除原有钢柱:拆除偏移段钢柱,对偏位柱段8.3m至12.5m处用风焊沿钢管柱横向切割分离,然后逐步将偏移段的钢管沿竖向分片切除,再采用混凝土取芯机剔除外围部分的环状混凝土,剔除厚度为100mm至150mm,最后敲掉内部混凝土;
(5)安装新钢柱:将偏位钢柱切割面以下约300mm~500mm范围内的紧贴钢管内侧环状混凝土剔除,剔除厚度为100mm至150mm,并采用风焊将钢管柱侧底部切割2~4个直径30mm的清洗孔,混凝土剔除后,用清水进行清洗,然后安装拆除段钢柱,柱内灌浆;
(6)检测修复后的钢柱:注浆后进行自然养护3至5天,再对钢柱进行钢柱焊缝超声波探测检测,并采用同条件试块检测灌浆强度;
(7)逐级卸除预应力以拆除临时支撑:检测合格后,分级卸荷千斤顶,卸荷后,拆除临时支撑;
(8)重复步骤3~7以修复其他钢柱。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已承载的偏位钢管混凝土柱反顶修复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分析预应力及结构变形时,应考虑原行的结构受力工况和修复过程中的每个施工工况,所得结果用以和实际修复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已承载的偏位钢管混凝土柱反顶修复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反顶临时支撑的制作高度与实际选用的千斤顶净高之和距离框架梁底不超过100mm,用以调节及顶升千斤顶。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已承载的偏位钢管混凝土柱反顶修复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每根柱按分析所需预应力1.5倍采购千斤顶,该方案中每根柱选用了2台500吨、1台400吨和t3台250吨配备千斤顶。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已承载的偏位钢管混凝土柱反顶修复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7)中每台千斤顶配备一台电动油泵,用以分级加载、卸载及修复过程中保持预应力,且施工前电动油泵与配套的油压表进行标定。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已承载的偏位钢管混凝土柱反顶修复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7)中的千斤顶加载、卸载及修复过程中,需采用位移传感器(百分表)、全站仪来监测结构变形与分析变形的差异,从而确认修复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及后续修复步骤能否继续进行。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已承载的偏位钢管混凝土柱反顶修复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采用HPG无收缩自密实水泥基高强浇注料进行注浆修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5656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架式立体停车设备
- 下一篇:一种建筑用快速拼接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