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净化天然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0870.4 | 申请日: | 2014-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9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树人;徐迪;刘丽丽;王春生;段超;葛宇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3/10 | 分类号: | C10L3/10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630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净化 天然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然气处理设备,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净化天然气装置。
背景技术:
天然气在开采运输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天然气中会含油凝析液、沙粒、焊渣、锈蚀等杂物,会对输送管道上阀门的密封、流量计的测量精度和大型压缩机组的稳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天然气进入压缩机前必须要有除尘净化系统,以保证天然气的气质以及下游设备的安全运行。随着生产技术进步,以及压缩机组要求入口天然气含杂质尽可能小以保证压缩机组长周期安全运行的需要,传统净化器独立使用已经很难满足现在的生产工艺需求,而且体积大、天然气停留时间长、气液分离效率不高的特点,天然气携带大量液滴和杂质进入下级流程,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和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利于观察的净化天然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净化天然气装置,包括带有进气口和排气口的罐体,其特征在于:罐体内设有聚结分离器和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上设有捕雾网,旋风分离器连接进气口,且进气口的端部处设有挡气板,旋风分离器将罐体内部分成积液腔和一级净化腔,一级净化腔内设有聚结分离器,聚结分离器与排气口配合形成二级净化腔,二级净化腔通过二级降液管与积液腔连通,一级净化腔通过一级降液管与积液腔连通,第一降液管下方设有缓冲架,积液腔的底端设有排液口,罐体外部的两侧设有法兰盘,罐体的下部设有减震底座。
所述的罐体外设有液位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意效果为:结构设计合理,构思巧妙新颖,具有除杂率高、除杂效率高、运行稳定、使用寿命长、减少运营成本和减少投资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该净化天然气装置,包括带有进气口6和排气口1的罐体4,其特征在于:罐体4内设有聚结分离器3和旋风分离器7,旋风分离器7上设有捕雾网5,旋风分离器7连接进气口6,且进气口6的端部处设有挡气板16,旋风分离器7将罐体4内部分成积液腔12和一级净化腔,一级净化腔内设有聚结分离器3,聚结分离器3与排气口1配合形成二级净化腔2,二级净化腔2通过二级降液管15与积液腔12连通,一级净化腔通过一级降液管8与积液腔12连通,第一降液管下方设有缓冲架9,积液腔12的底端设有排液口10,罐体4外部的两侧设有法兰盘14,罐体4的下部设有减震底座11。所述的罐体4外设有液位计13。
将罐体4通过法兰盘14固定在工作区,天然气进气口6与天然气输气管相接,含杂天然气从天然进气口6进入,冲击到挡气板16,使气流的流动量突然发生变化,经过旋风分离器7的预分离和配气,预分离出的液体通过一级降液管8流入罐体4下部积液腔12,一级降液管8下方的缓冲架9可以将存留在液体中的天然气有一次分离,预分离后的天然气形成高速旋转气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比重大的液滴与固体颗粒逐渐向边壁运动,浓集到边壁,形成螺旋状灰带,分离出的液滴一固体颗粒流入罐体4下部的积液腔12,分离后的天然气通过捕雾网5进入一级净化腔,至此大颗粒的液滴和固体都在一级旋流分离过程中被去除了,天然气中仍然含有少量5um以下的液体,进入叶片式聚结分离器3做进一步的三相分离,天然气水平横向进入叶片式分离器,气体被分割成多个区域,气体在流经这些区域时将被强迫导向多次改变流向,大密度的液滴将在惯性力、表面张力、重力的作用下在叶片上附着、聚结、汇榘后下流,分离出的液体从二级降液管15流入罐体4下部的积液腔12,然后从罐体4底部的排液口10排除,天然气经过二级聚结分离后进入二级净化腔2,最后从天然气排气口1进入下游压缩机进行处理。设备定期排污从排污口排出,分离净化后的洁净天然气最终进入下游压缩机组,增压后继续输送。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构思巧妙新颖,具有除杂率高、除杂效率高、运行稳定、使用寿命长、减少运营成本和减少投资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08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拮抗CD40之抗体多肽
- 下一篇:后两轮型电动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