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辐条感应器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2707.1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85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菲利浦·方皓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菲利浦·方皓德 |
主分类号: | B62J99/00 | 分类号: | B62J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辐条 感应器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安装于自行车轮胎辐条上用以侦测车速、转速或距离的感应器有关,更详而言之,乃特指一种可快速安装,并可适用于多种辐条类型的辐条感应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为侦测车子行进速度、行进距离或转速等资料,会于车架处安装一显示主机及一侦测装置,并于轮胎上设有一可随轮胎转动的感应件,藉由侦测装置量测感应件通过的次数,来换算成自行车行进速度、行进距离或转速等资料。
而一种如图1所示的习知感应件,其包含一主体1及一螺帽件2,该主体1一端设有一外螺纹3以供螺帽件2螺合。而该主体1具有外螺纹3的一端并沿轴向凹设有一开槽4。该开槽4可供一辐条5穿入后,再自开槽4的开口端处将主体1与螺帽件2螺合,以将辐条5封闭定位于开槽4内。
然而,一般常用的辐条除了1.8mm等径的圆柱型辐条外,为了减轻重力,也有制成两端大、中间扁平且直径较小的变径辐条,还有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将辐条制成扁流线型,如常见的碳纤维轮圈辐条。对于中间较小的变径辐条来说,前述开槽4尺寸因设计给1.8mm等径使用,产生开槽4较大、不易固定的问题,当轮圈转动时容易因离心力而滑移。再者,扁流线型的碳纤维轮圈辐条其尺寸通常大于主体1,根本无法容纳于开槽4内。
此外,前述习知感应件的螺帽件2须完全自主体1卸下后,才能将辐条置入于开槽4内,而由于主体1与螺帽件2的尺寸相当小,卸下后更容易掉落遗失、造成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习用技术产生的缺失与不便之处,提出一种辐条感应器固定装置的方案,该方案系具有可快速安装,并可适用于多种辐条类型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辐条感应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主体,其具有一感应端以及一螺锁端,该感应端设置一感应件,且该螺锁端处沿轴向设有一螺孔;其中,该主体的侧边凹设有一通槽,该通槽连通于螺孔;以及
一螺锁件,其具有一螺合于螺孔内的螺杆以使该螺杆端部穿入于通槽内。
其中,该通槽由一圆弧段及一直段所构成。
其中,该圆弧段位于通槽的内侧。
其中,该螺杆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圆弧段。
其中,该通槽占主体截面至少一半的面积。
其中,该感应件为一磁铁。
其中,该螺锁件具有一工具端,该工具端呈多角形截面。
其中,该工具端呈六角形截面。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通槽可供一辐条自主体侧边穿入,搭配螺锁件可快速迫紧于通槽内的辐条表面,使感应件得以快速固定于辐条处,拆装方式简单方便、固定效果佳。
2、通槽进一步系由一位于通槽内侧的圆弧段及一直段所构成,且该螺杆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系位于圆弧段,系可供不同形式的辐条定位,例如标准1.8mm等径的圆柱型辐条可固定于圆弧段内,而扁流线型的碳纤维轮圈辐条则将其侧边自直段穿入至圆弧段处固定。再加上螺锁件可调整锁固距离,不论是宽大的碳纤维轮圈辐条,或者是较扁平的变径辐条,螺锁件皆可迫紧辐条表面,使整体确实固定于辐条上。
3、螺锁件藉由螺杆螺合于螺孔内,只需部分转出螺孔,即可使螺杆端部与辐条松开,拆卸时不需将螺锁件与主体分离,减少零件掉落遗失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知感应件的立体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于辐条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搭配圆柱型辐条的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搭配变径辐条的实施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搭配碳纤维轮圈辐条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于上述创作内容一栏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兹以具体实施例表达。实施例中各种不同物件系按适于说明的比例、尺寸、变形量或位移量而描绘,而非按实际元件的比例予以绘制,合先叙明。且以下的说明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辐条感应器固定装置,包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菲利浦·方皓德,未经菲利浦·方皓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27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动力三轮车车架
- 下一篇:一种摩托车油箱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