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安全驾驶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2835.6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0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许伟康;舒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50/14 | 分类号: | B60W50/1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严志军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安全 驾驶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驾驶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于驾驶员面部信息识别疲劳驾驶的安全驾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汽车时代的来临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人们通过驾驶汽车可以横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自驾游成为了老百姓乐此不疲的活动,然而长途驾驶很容易产生疲劳,而疲劳驾驶带来的危害则是沉重的血的教训。
疲劳驾驶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会危及到车辆以及周边的人员安全。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容易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节能的失调,而在表现出驾驶能力下降,并同时影响驾驶人的注意,感觉,直觉,思维,判断,意志,决定和运动等诸方面。疲劳后继续驾驶车辆,会感到困倦瞌睡,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精神恍惚或瞬间记忆消失,出现动作迟误或过早,操作停顿或修正时间不当等不安全因素,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目前出现的疲劳驾驶的应对办法主要原理有5大类,挂耳朵提醒,通过传感器识别驾驶员头部位置,出现低头等相应动作就发出报警,局限性在于,出现误判以及低头后报警很难避免事故的发生;手表式和眼睛式,手表式利用脉搏的跳动来估测人是否疲劳,没有权威科学依据,且不能解决突然睡着的问题,眼镜式则是强迫带一幅厚重的眼镜来判断眨眼频率,但大部分驾驶员不适应且眨眼频率与疲劳没有直接关系;车道偏移警报系统,技术上容易实现,但不适合中国的路况,且在超车,被超,并线,压线都会存在误报。
通常的疲劳驾驶的警告系统通常局限于警告驾驶者,并没有采取相应主动安全措施,且由于判断依据简单或需要驾驶员额外佩戴相应设备而造成驾驶不便。疲劳驾驶者由于已经处于疲劳状态,单纯的警告措施很难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应对疲劳驾驶时没有主动进行安全驾驶控制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主动安全驾驶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安全驾驶控制系统,包括用于采集驾驶员面部信息的面部传感器和根据面部信息进行疲劳识别并发送疲劳信号的疲劳识别模块,该汽车安全驾驶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疲劳识别模块通过高速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相连的车身电子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所述车身电子控制模块电连接的车身稳定模块、自动巡航模块和报警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报警模块与车辆视听系统相连,通过图像或者声音发出报警信息。报警模块接收车身电子控制模块的控制指令,控制车辆视听系统通过图像或声音发出报警信息,如显示屏现实危险图像或喇叭进行报警。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稳定模块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相连,控制所述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动作以实现安全驾驶。车身稳定模块接收车身电子控制模块的控制指令,启动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或制动系统来控制车辆的行驶。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巡航模块与车辆的卫星导航系统相连,提示驾驶员按照卫星导航系统规划的安全路线行驶。自动巡航模块接收车身电子控制模块的控制指令,启动卫星导航系统寻找最近的服务区或安全地点,规划行车路线,提示驾驶员按照行车路线驰入服务区休息。
进一步地,进一步地,该汽车安全驾驶控制系统还包括震动座椅,所述震动座椅与所述疲劳识别模块电连接,接收所述疲劳识别模块发送的疲劳信号,进行震动提醒驾驶员。
进一步地,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安全驾驶控制系统还设置有解除按钮,用于驾驶员主动关闭由于疲劳信号触发的报警。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安全驾驶控制系统通过面部传感器和疲劳识别模块识别驾驶员的面部信息,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并根据疲劳等级发出轻度、中度和极度疲劳信号;车身电子控制模块接收疲劳信号,并制定主动安全防御策略,控制车身稳定模块、自动巡航模块和报警模块进行主动安全驾驶。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有效针对疲劳驾驶进行报警提醒驾乘人员安全驾驶,还能采取主动的安全防御策略,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有效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安全驾驶控制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汽车制冷系统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28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