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风电变桨控制系统的充电电源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3766.0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8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袁德宣;胡小华;葛会平;赵胜武;黄学静;周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舸海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穆祥维 |
地址: | 400021***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风电变桨 控制系统 充电 电源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力发电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风电变桨控制系统的充电电源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风能作为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迅猛发展,在我国风力发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风力发电机组经历了从几十千瓦、几百千瓦到几兆瓦的飞速发展,大功率的风力发电机组对变桨的功能需求更高。桨叶控制关系到整个风电机组的安全,因此桨叶控制装置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桨叶回到安全位置前,必须保证驱动桨叶的能量供给万无一失。而变桨柜中大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影响着变桨控制系统的性能、寿命等。
现有的用于风电变桨控制系统的充电电源散热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1为充电电源一、2为充电电源二、3为控制柜、4为热交换装置、5为风扇一、6为热交换片、7为风扇二。充电电源一和充电电源二产生的热量散发到控制柜的密闭空间内;由风扇二带动控制柜内热空气流动,将热量传递到热交换片的上半部分;热交换片将热量从上半部分传递到热交换片的下半部分;由风扇一带动柜体外冷空气循环,通过热交换片的下半部分以带走热量。现有的充电电源散热的结构有以下不足:一、空气循环和热交换次数多,致使散热效率低下;二、结构复杂;三、不便于维修,风扇的使用寿命通常不高于10年,如果更换风扇一或风扇二,需要拆下充电电源,打开热交换装置才能对其进行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满足散热系统的基础设计要求外,还具有散热效果明显,结构简洁紧凑,维修保养方便的用于风电变桨控制系统的充电电源散热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风电变桨控制系统的充电电源散热装置,包括控制柜、横向设置在控制柜内的隔板以及设置在控制柜内且位于隔板一侧的充电电源一和充电电源二,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为中空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沿控制柜的宽度方向横向设置,散热板的两端伸出控制柜,散热板的一端为进风口,散热板的另一端安装抽风机并作为出风口;所述充电电源一和充电电源二对称安装在散热板的两侧,所述散热板内均布设置多个散热齿片,所述散热齿片沿散热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散热齿片的厚度为3.8~4.2mm,相邻两个散热齿片之间的距离为3.8~4.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板的出风口从上到下均布设置三个风量为0.6m3/min的抽风机,所述散热板内的散热齿片从上向下依次均布设置,散热齿片的厚度为4mm,相邻两个散热齿片之间的距离为4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其采用嵌入式的散热器布置方式,电源对称安装于散热板上,并辅以轴流风机抽风,达到优良的散热效果。较之传统方案,该装置除满足散热系统的基础设计要求外,还具有散热效果明显,结构简洁紧凑,维修保养方便等优点。
2、该装置采用冷板强制风冷的方式散热,得益于独特的嵌入式安装方式,本结构使用一块散热板完成双电源的热交换,节省了内部空间,减轻了柜体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用于风电变桨控制系统的充电电源散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风电变桨控制系统的充电电源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舸海机电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舸海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37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多孔扁管的复合水冷板
- 下一篇:一种可拉伸旋转的维护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