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摸式编码电子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9313.9 | 申请日: | 2014-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59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录锋;张玉凤;梁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刘新合 |
地址: | 22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摸式 编码 电子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锁装置,具体是一种触摸式编码电子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锁具大多为机械锁,锁体与钥匙的识别主要是利用钥匙有规律的突起触碰锁体内部机械结构,每把锁体都需要配备一把钥匙,携带十分不便,一但钥匙丢失,需要重新配置钥匙或更换锁体;这样的锁具也使开锁人员容易利用外部工具人为触碰锁体内部,以达到开锁的目的,其安全性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摸式编码电子锁装置,该装置无需配备专门的钥匙,并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摸式编码电子锁装置,包括触发器电路、触摸探头电路和门锁控制电路,触发器电路包括四个触发器即IC1A、IC1B、IC2A、IC2B,或门G1,或门G2,与非门G3,电容C0,电容C1,二极管VD0,七个电阻即R0、R1、R2、R3、R4、R5、R9和电源VDD,四个触发器即IC1A、IC1B、IC2A、IC2B的复位端RD都连在一起并经电阻R0接地,同时通过电容C0连接电源VDD,触发器IC1A的D1输入端通过电阻R9与电源VDD连接,Q1输出端与触发器IC1B的D2输入端连接,Q2输出端与IC2A的D3输入端连接,Q3输出端与触发器IC2B的D4输入端连接,四个触发器的时钟脉冲输入端CP1、CP2、CP3和CP4分别通过电阻R1、R2、R3和R4接地,触发器IC2B的Q4输出端与与非门G3和电阻R5串联后分成两个支路,一个支路通过电容C1接地,另一个支路通过或门G2、或门G1和二极管VD0与四个触发器的复位端RD连接;触摸探头电路包括四个电阻即R7、R8、R10、R15,电容C2,电容C3,二极管VD1,二极管VD2和触摸探头0~9,四个触发器的时钟脉冲输入端CP1、CP2、CP3和CP4分别与触摸探头1~9中的任意四个触摸探头的一端连接,与时钟脉冲输入端CP1、CP2、CP3和CP4连接的触摸探头的另一端都通过电阻R15与电源VDD连接,触摸探头1~9中没有与时钟脉冲输入端连接的触摸探头之间相互并联,一端经过电阻R15与电源VDD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VD2、电容C2和电阻R7构成的微分电路接到或门G1的输入端,经过电阻R15与电源VDD连接的触摸探头0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VD1、电容C3和电阻R8组成的微分电路接到或门G1的输入端,二极管VD1的正极通过电阻R10接地;门锁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6、三极管VT2、二极管VD3、继电器和电源VCC,触发器IC2B的Q4输出端经过电阻R6与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T2的集极分别与继电器和二极管VD3连接,继电器和二极管VD3并联后与电源VCC连接,三极管VT2的射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接通电源VCC和VDD时,触发器IC1A的D1输入端始终为高电平,由于IC1A的Q1输出端与触发器IC1B的D2输入端连接,Q2输出端与IC2A的D3输入端连接,Q3输出端与触发器IC2B的D4输入端连接。因此,后一个触发器D输入端的状态与前一个触发器Q输出端的状态相同,即Dn+1=Qn,当人的手指按密码顺序触及第一个触摸探头时,由于手指的导电作用,时钟脉冲输入端CP1将出现上升沿,使触发器IC1A变为1状态,即D2=Q1=1。此后,当人的手指依次触及后续的触摸探头时,将依次使D3=Q2=1,D4=Q3=1和Q4=1,当Q4=1时,继电器接通电磁线圈,吸动铁质门栓,锁便打开,同时,由高变低的信号经过与非门G3反相后,经电阻R5、电容C1构成的延迟电路延时1s多钟后,使或门G2的输入和输出变为高电平,从而使或门G1的输出变为高电平,使四个触发器自动复位0状态;当Q4=0时,由于弹簧的作用,把门栓推进锁框中,锁处于锁住状态。若有不知道编码的外人随意触及触摸探头,只要触及任意一个非编码探头,B点的电位将由低变高,或门G1的输出将使四个触发器清零,锁不会打开。该装置无需配备专门的钥匙,并且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93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