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动覆岩破坏水平变形的双探头探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0932.X | 申请日: | 2014-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5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祁和刚;许延春;吴继忠;温德华;袁秋冬;刘世奇;张旗;柳昭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C39/00 | 分类号: | E21C39/0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张斌 |
地址: | 22161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动覆岩 破坏 水平 变形 探头 探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测装置,属于采矿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滑动式测斜仪用于观测土石坝、堤防、山体边坡、建筑物基坑等岩体内部倾斜和水平方向的移动与变形,观测深度一般为50m左右。滑动式测斜仪用到采矿工程领域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主要原因是:(1)采矿影响覆岩厚度大,观测深度一般超过100m;(2)地层移动变形大。当采煤厚度大时,覆岩移动变形剧烈,水平移动可达2m,水平变形可达20mm/m以上。(3)变形量和方向变化。随采煤工作面与观测孔位置不同,地层移动变形量及方向不断变化。因此随着采掘活动对地层的影响,易造成测管的变形和错断,致使测管的导槽错断,从而导致测斜仪探头无法下到测管的底部,即越观测越浅,无法进行全段钻孔的观测,导致观测内容缺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采动覆岩破坏水平变形的双探头探测装置,好的解决了滑动测斜仪观测采动影响深部孔时,出现的卡孔、废孔和越观测越浅的现象,能完整反映深厚松散层移动变形规律。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采动覆岩破坏水平变形的双探头探测装置,它包括测斜管、与测斜管适配的两种探头,及与探头连接的传感器,两种探头为导轮探头和无轮探头,所述的导轮探头包括探杆Ⅰ,探杆Ⅰ上装有导轮;所述的无轮探头包括探杆Ⅱ,所述的测斜管上有与导轮适配的导槽。
所述的导轮包括两组导轮,即上导轮和下导轮,所述的上导轮和下导轮均通过导轮架安装在所述的探杆Ⅰ上。
所述的探杆Ⅰ和探杆Ⅱ的末端有传感器接口,所述的传感器的前端有与所述的传感器接口适配的传感器接板,传感器接板与传感器接口之间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所述的传感器的后端连接电缆,电缆上有卡箍。
所述的上导轮和下导轮之间的安装间距为500mm。
所述的探杆Ⅱ的长度是1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导轮探头和无轮探头相结合,滑动式测斜仪导轮探头和无轮探头在同一观测孔的测斜管中先后观测,利用导轮探头数据稳定快、数据精确度高和定向准确的特点,结合无导轮探头对测斜管变形适应性强的特点,探测过程中相互补充,保证了工程的完整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相互佐证,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较好的解决了滑动测斜仪观测采动影响深部孔时,出现的卡孔、废孔和越观测越浅的现象,能完整反映深厚松散层移动变形规律。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轮探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无轮探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参考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探头与传感器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测斜仪工作原理。
图中,1、观测孔,2、测斜管,2-1、导槽,3、导轮,3-1、上导轮,3-2、下导轮,3-3、导轮架,4、导轮探头,4-1、探杆Ⅰ,5、电缆,5-1、卡箍,6、无轮探头,6-1、探杆Ⅱ,7、传感器,7-1、传感器接板,8、螺钉或螺栓,9、传感器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一种采动覆岩破坏水平变形的双探头探测装置,它包括测斜管2、与测斜管2适配的两种探头,及与探头连接的传感器7,两种探头为导轮探头4和无轮探头6,所述的导轮探头4包括探杆Ⅰ4-1,探杆Ⅰ4-1上装有导轮3;所述的无轮探头6包括探杆Ⅱ6-1,所述的测斜管2上有与导轮3适配的导槽2-1。
所述的导轮3包括两组导轮,即上导轮3-1和下导轮3-2,所述的上导轮3-1和下导轮3-2均通过导轮架3-3安装在所述的探杆Ⅰ4-1上。
所述的探杆Ⅰ4-1和探杆Ⅱ6-1的末端有传感器接口9,所述的传感器7的前端有与所述的传感器接口9适配的传感器接板7-1,传感器接板7-1与传感器接口9之间通过螺钉或螺栓8固定,所述的传感器7的后端连接电缆5,电缆5上有卡箍5-1。
所述的上导轮3-1和下导轮3-2之间的安装间距为500mm。
所述的探杆Ⅱ6-1的长度是1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09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板式盾尾密封刷
- 下一篇:装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