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缓冲块及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9661.4 | 申请日: | 2014-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7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徐倩倩;解保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0 | 分类号: | B62D6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 缓冲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缓冲块及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设计中,为了满足焊装、涂装、装配和工艺的要求,需要在车身上开一些孔,以满足生产和工艺的需求。为了避免钣金件之间直接接触时发生磕碰或干涉现象,需要在运动钣金件之间安装缓冲块,达到减弱钣金件接触产生的碰撞力、减小碰撞噪声、安装方便、固定牢固的效果。在缓冲块装配中,车身上很多部位出现缓冲块的安装方向和工人的用力方向平行,缓冲块的安装非常困难;或者缓冲块安装后与其他零件出现干涉现象等。部分钣金件与钣金件相连接的部位达不到减缓冲击力、降低噪声及造型美观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缓冲块及连接结构,适用于车身上不同位置的连接,避免钣金件之间直接接触时发生磕碰或干涉现象,减小碰撞噪声,同时安装方便,通用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缓冲块,包括:
缓冲块本体;
嵌于所述缓冲块本体内的一沉头螺母,所述沉头螺母包括具有预定深度的螺纹孔,且所述螺纹孔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缓冲块本体的内部,所述螺纹孔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缓冲块本体的表面露出。
其中,所述缓冲块本体为圆锥体。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圆锥体的中心线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本体的材料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缓冲块。
其中,上述连接结构还包括与所述连接缓冲块配合的一钣金件及与所述沉头螺母配合、穿设于所述钣金件上的一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缓冲块中,通过嵌于橡胶缓冲块本体内的沉头螺母与焊接在钣金件上的焊接螺栓相连接,有效降低运动钣金件之间碰撞力,减小碰撞噪声,且安装简洁方便,固定牢固稳定;同时可有效避免缓冲块与其他零件发生干涉现象,且该连接缓冲块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符合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缓冲块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缓冲块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的连接缓冲块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缓冲块与钣金件配合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连接结构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符合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缓冲块的安装非常困难及缓冲块安装后与其他零件存在干涉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缓冲块及连接结构,通过嵌于橡胶缓冲块本体内的沉头螺母与焊接在钣金件上的焊接螺栓相连接,有效降低运动钣金件之间碰撞力,减小碰撞噪声,且安装简洁方便,固定牢固稳定;同时可有效避免缓冲块与其他零件发生干涉现象,且该连接缓冲块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符合市场需求。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缓冲块,包括:
缓冲块本体2;
嵌于所述缓冲块本体2内的一沉头螺母3,所述沉头螺母3包括具有预定深度的螺纹孔,且所述螺纹孔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缓冲块本体2的内部,所述螺纹孔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缓冲块本体2的表面露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沉头螺母3嵌于缓冲块本体2内,则缓冲块本体2存在一个面或多个面的表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沉头螺母3的外径最大圆的表面积;且沉头螺母3包括具有预定深度的螺纹孔,其中,螺纹孔的深度可根据与沉头螺母3配合的螺栓的长度决定,不限于一固定深度,也可由沉头螺母的型号,材料等决定;进一步的,沉头螺母3的螺纹孔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缓冲块本体2的内部,所述螺纹孔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缓冲块本体2的表面露出,与沉头螺母3配合的螺栓可从露出缓冲块本体2表面的螺纹孔的一端进入螺纹孔,以固定钣金件,使安装简洁方便,有效降低运动钣金件之间的碰撞力,减小碰撞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使上述连接缓冲块在能够减缓冲击力、降低噪声的基础上,还能达到造型美观的效果,所述缓冲块本体2为圆锥体,且所述螺纹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圆锥体的中心线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96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