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络筒机电路组的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1266.X | 申请日: | 2014-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43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航民科尔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70 | 分类号: | B65H54/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电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属于纺织工具领域,具体的为一种络筒机电路组的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络筒机与自动络筒机电路组是现代纺织领域的重要机器,作为纺纱的最后一道工序和织造的首道工序,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而在纺织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动络筒机是集机、电、仪、气一体化的高水平的最新一代纺织机械产品。将管纱绕成无结筒纱、并在卷绕过程中去除纱疵。自动络筒机机头包括整个机台的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提供负压和单锭运行必须的动力,控制系统实现对整台设备的运行控制。目前,自动络筒机中,动力机头的结构形式不一,有的采用一个机头形式,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全部安装在一个机头上,都采用底部密封的形式,结构比较复杂,装配及更换零件麻烦,散热效果差,因此需要增加专门的风道补风散热。另外,动力系统产生的震动影响控制系统对整台车控制而无法正常运行。有的采用两个机头形式,分为动力机头和控制机头,动力机头也采用底板密封形式,散热效果不理想,都需要增加电机补风达到散热效果,增加了整个机头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克服络筒机电路组经常因高温当机提供一种络筒机电路组的降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施的:一种络筒机电路组的降温装置,由出风口、传风管、风机组、进风口组成,其中S型的传风管其靠近络筒机电路组一端设置出风口,另一端设置风机组,风机组外接进风口,其特征是:所述出风口为扁口喇叭形状,连接有传温铜管,传温铜管为至少1只中空的头尾密封的铜管,传温铜管一头接插入进风口内,一端连接降温背片,降温背片设置在络筒机电路组背面,由金属传温片和硅胶片组成,硅胶片紧贴络筒机电路组,金属传温片设置在硅胶片之下,硅胶片能克服络筒机电路组凹凸不平的表面,且不影响运行和破坏电路组,且传温性也高;所述传风管为Y字形状,为正压风管和负压风管组合,正压风管进风口连接正压风机,负压风管连接负压风机。
作为优选所述传温铜管在降温背片中呈蛇行线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降温背片为至少1cm厚度的金属铜片。
作为优选所述硅胶片与降温背片的厚度比例为3:1。
作为优选所述正压风管出风口其内部设置散风片,所述的散风片为若干S形塑胶片。
作为优选所述S形塑胶片为3片1组,中间片短于左右片。
作为优选所述S形塑胶片与出风口最末端距离至少为3cm。
作为优选所述S形塑胶片在进风口头端高度等于进风口高度,向末端延伸逐渐减少。
作为优选所述正压风管长于负压风管。
作为优选所述正压风管还设置有滤尘片。
作为优选所述传风管上还穿插设置有封闭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能完全克服一种络筒机电路组的降温装置的散热问题,同时设正压风机和负压风机,正压吹风在进行直接降温的同时,又负压进行吸风能适应因为络筒机电路组为了防尘一般都处于高密封状态,进风散热的同时热量还是会积累在络筒机电路组箱内,最后温度还是会缓慢上升的情况,此外因为引入外风会带来纺织车间高尘、线纤维的情况,进入的时候有滤尘片,负压又能吸排迅速的排除这些杂尘,硅胶片紧贴络筒机电路组,金属传温片在硅胶片其下,硅胶片能克服络筒机电路组凹凸不平的表面,且不影响运行和破坏电路组,两者组合传温性也高,传温铜管、正压风管都带有特殊设计,传温和传风相比现有技术的产品有用更强的效能设计更科学,比单单增加风道进行散热更具密封性和防尘性,单比直接在内部增加散热风扇具有更加强的降温能力和更均匀的风力散布能力。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图中:出风口1、传风管2、风机组3、进风口4、传温铜管5、金属传温片7、硅胶片8、正压风管9、负压风管10、正压风机11、负压风机12、散风片13、滤尘片14、络筒机电路组15、封闭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航民科尔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航民科尔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12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