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堵塞套管式列管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5117.0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8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宋鹏云;焦凤;朱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堵塞 套管 列管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列管式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在原换热管内插入空心管套管防止堵塞,同时起到强化传热作用的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它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途广泛、适应性强等优点。现有的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主要有光滑管、波纹管、螺纹管等,都只是一根单管。这种换热器长期运行,或用于要求管内流量低且管内介质易结垢的场合时,管内易结垢,导致设备被水垢堵塞,将会使效率降低、能耗增加、寿命缩短。如果水垢不能被及时地清除,就会面临设备维修、停机或者报废更换的危险。长期以来传统的清洗方式如机械方法(刮、刷)、高压水、化学清洗(酸洗)等在对换热器清洗时出现很多问题:不能彻底清除水垢等沉积物,并对设备造成腐蚀,残留的酸对材质产生二次腐蚀或垢下腐蚀,最终导致更换设备,此外,清洗废液有毒,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废水处理。为此,发明人采用在原换热管或新换热管内插入同圆心的空心管,由于空心管的插入,减小了流体在原换热管内的流通面积,使流体流速增加,流体中的固体微粒在流速增加的情况下,较原换热管时的情况更难以沉积结垢,则可改善换热管内易结垢的情况,堵塞几率也大幅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列管式换热器采用单管组合成管束进行换热,长期运行,或用于要求管内流量低且管内介质易结垢的场合时,换热管内易结垢,降低换热效率,同时也为清洗设备带来困难,因此,为改善换热管内杂质易沉积结垢的缺点,同时提高热利用率,提出一种抗堵塞套管式列管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抗堵塞套管式列管换热器包括筒体5、置于筒体5内的换热管束8、置于换热管束间的折流挡板4、置于换热管束8两端的管板3、与两侧管板3相连的封头1、管程介质入口2、管程介质出口9、壳程介质入口6、壳程介质出口7,管程介质入口2、管程介质出口9分别设置在两侧封头1上,壳程介质入口6、壳程介质出口7设置在筒体5上,换热管束8由两根以上相互平行且沿筒体5轴向排列的外换热管10和插入其中的中心管12组成,外换热管10内壁与中心管12通过翅片13在端部相连接。
所述中心管12为空心中心管或实心中心管。
所述的换热管10的中心轴线与插入其内部的中心管12的轴心线方向一致。
所述换热管束8每相邻两管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或不相等。
所述中心管12为空心管时,空心管两端开口设置有塞子11,防止流体从中流过。
所述折流挡板4可采用单弓形或双弓形挡板,挡板有一定开口,开口为筒体5直径的5%~50%,每相邻两个折流挡板的间距相等或不相等。
所述外换热管的两端与中心管两端焊接有翅片,用翅片将两管连接在一起,可起到固定内部中心管的外用,翅片个数及布置情况视情况而定。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流体在外换热管10内壁与内插中心管的外侧组成的通道内流动,流体在翅片的扰动作用下强化换热,并增加湍流度,同时,由于通道内流通面积的减小,使流体流动速度增加,在翅片的扰动与减小流通面积的双重作用下,管内介质中的固体微粒难以沉积结垢,换热管不易结垢和堵塞,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的换热领域中。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外换热管内插入中心管,改变流体的流动通道,在流体流通截面减小的作用下,使流体中的杂质难以沉积结垢,使换热管不易堵塞,而且还提高了换热管的传热系数。同时,还具备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便于维修、成本低廉等优点,应用极为广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抗堵塞套管式列管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换热管和空心中心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外换热管和实心中心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封头;2:管程介质入口;3:管板;4:折流挡板;5:筒体;6:壳程介质入口;7:壳程介质出口;8:换热管束;9:管程介质出口;10:外换热管;11:塞子;12:中心管;13: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51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