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免耕灌溉、播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6275.8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8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梁玉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玉祥 |
主分类号: | A01C23/02 | 分类号: | A01C23/02;A01C7/00;A01G2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杨宜付 |
地址: | 610042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灌溉 播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灌溉和播种装置。
背景技术
将土地看成是一个“控制体”,植物生长从该控制体中吸收走的东西,人们通过施肥、灌溉方式向该控制体补充植物生长想要的营养元素、水分等植物生长必须的物质,以维持该控制体的生态平衡、物质间的良性循环。
传统的翻耕,尤其是中国人口压力下,土地高强度利用,不间断的翻耕,以及不科学的大水漫灌。
高强度灌溉对土地生态平衡带来不良后果:
1、严重的破坏了土地与大气之间的“地气界面”,破坏了土地与大气之间传递关系,加大了地面水气蒸发强度。
2、由于地表的破坏,加大的水气蒸发,随着水气蒸发地下盐碱成分“盐随水去,水去盐留”。人为不科学耕作造成大量的农耕地、高原草场普遍出现盐碱化问题,尤其是高原地区、北方高照度地区,此类情况尤为突出。
3、不间断的翻耕将土地耕作层中的微生物翻到表面,太阳紫外线对微生物有明显的杀伤,破坏土地微生物环境。
将中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最差。根据国土资源部历时10年完成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等,其中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地占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地仅占43%,其中生产能力大于15t/hm2的耕地仅占6.09%。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7%、29.98%、50.64%、16.71%,即优等和高等地合计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3,而中等和低等地合计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而西部地区情况更为严重,西部地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分别占其耕地总面积的0.06%、14.92%、54.25%和30.76%,以中等地和低等地为主,优等地极少,高等地也很少。
由于土地的普遍退化,中国农耕过程中化肥使用量达到了374kg/hm2,个别地区达到了500kg/hm2,超过国际粮农组织认定的土地化肥使用安全上限225kg/hm2,接近一倍。同时,我国的化肥流失率堵在60%以上,化肥的流失,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和能源流失。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2300m3,仅为全世界的1/4,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m3,国际上一般认为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m3为用水紧张的国家,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非常严峻。水资源紧缺、水污染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已不仅严重的影响到我国的农业的发展及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用量水占全国总用水的70%,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其中,由于灌溉不合理造成了农业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灌溉不合理造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造成我国化肥利用率低,并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土地盐碱化是灌溉不合理的又一个危害。因此,发展合理的灌溉技术是势在必行,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量的化肥超施、农药乱用、落后的灌溉方式造成巨量化肥流失,同时落后的灌溉方式使我们农耕过程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污染来源、我国最大的耗水产业、最大的秏能产业。
合理的灌溉技术就是要求土壤水分在耕作层中保持良性水分平衡以达到维持良好的理化性质的同时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溉设备,同时也是灌溉和播种设备,该设备可合理灌溉、施肥、播种;灌溉、施肥或播种时不翻耕,避免对地表的破坏,保护地表环境。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效免耕灌溉、播种装置,包括插针机构和用于插、拔该插针机构的插拔机构,所述插针机构包括壳体和储液腔,壳体底部设置有针刺部,壳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储液腔通过输液管道连接有注液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由外壳体和内壳体构成,该外壳体与内壳体转动配合,外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外孔,内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内孔,至多仅一个内孔与一个外孔同时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玉祥,未经梁玉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62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