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方便输油泵工作的收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0587.6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3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国良 |
主分类号: | B63B35/32 | 分类号: | B63B35/32;E02B15/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韩新城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塘沽区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便 输油泵 工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收油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输油泵工作的收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种收油机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经过收油头将重质油、含有杂物的溢油块等溢油混合物回收到收油机的集油槽后,由于这些重质油、含有杂物的溢油块流动性差,很难流动,收油机很难将其用输油泵输送到指定的储存装置里,需要人工进行疏通处理,不但处理费时费力,而且严重影响了溢油回收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方便输油泵工作的具有加热功能的收油装置,其可以使收油装置中回收溢油进行加热,方便输油泵输出,从而在输油泵进行输送时不会难以输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输油泵工作的收油装置,包括集油槽,所述集油槽内按所述集油槽的形状布设有用于对所述集油槽内的回收溢油通过热交换方式加热的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的热源进、出口通过循环管路连接收油船的蒸汽和/或热油供给装置。
所述集油槽的内壁设有由热交换介质材料形成的热交换层,所述热交换器设于所述热交换层内。
所述热交换器密闭设于所述热交换层内。
所述热交换层的外侧设有保温隔热层。
所述循环管路上设在控制阀。
所述热交换器为管状,采用紫铜管制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集油槽内按所述集油槽的形状布设有用于对所述集油槽内的回收溢油通过热交换方式加热的热交换器,可通过所述热交换器与外界的热源进行热交换而加热所述集油槽内的回收溢油,从而在输油泵输送时,不会因重质油或含有杂物的溢油块流动性差,而出现难以输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便输油泵工作的收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2,一种方便输油泵工作的收油装置,包括集油槽1,所述集油槽1内按所述集油槽1的形状布设有用于对所述集油槽1内的回收溢油3通过热交换方式加热的热交换器5,所述热交换器5的热源进、出口8通过循环管路连接收油船的蒸汽和/或热油供给装置(未示出)。
具体的,所述热交换器5按所述集油槽1的截面形状多次弯折后,布设在所述集油槽1的槽底以及槽内壁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集油槽1的内壁设有由热交换介质材料形成的热交换层6,所述热交换器5设于所述热交换层6内。
所述的热交换介质材料可以是液态材料,如水或导热油等,也可以使用固态的热交换介质材料,如金属板或导热性能好的其它材质的板材等。
为了保证热交换效果,所述热交换器5密闭设于所述热交换层6内,而与所述集油槽1内的回收溢油3相隔开而不直接接触。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热量散失,影响预热效果,所述热交换层6的外侧设有保温隔热层7。
所述的热源进、出口8上设在控制阀,方便进行热量的控制以及调节热量大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5优选为按所述集油槽1的形状弯折成的管状体,较优的,采用导热性能好的紫铜管制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或材料。
工作时,由所述热交换器5对集油槽1中的重质油、油块等回收溢油混合物进行预热,以融化或缓解所述集油槽内的重质油、油块等回收溢油混合物粘性,启动输油泵2,由所述输油泵2将预热后的溢油混合物通过其排出管4排出到储存装置储存收集起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集油槽内按所述集油槽的形状布设有用于对所述集油槽内的回收溢油通过热交换方式加热的热交换器,可通过所述热交换器与外界的热源进行热交换而加热,融化或缓解所述集油槽内的重质油、油块等回收溢油混合物的粘性,达到能用输油泵2快速传输,从而在输油泵输送时,不会因重质油或含有杂物的溢油块流动性差,而出现难以输送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国良,未经黄国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05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网页内容被篡改的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远程雷达波数字化测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