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1157.6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83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卫;李文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天可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27/00 | 分类号: | C10B27/00;F27D17/00 |
代理公司: | 陕西增瑞律师事务所 61219 | 代理人: | 张瑞琪 |
地址: | 710068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元 焦炉 上升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元式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焦炭生产过程中,配合煤在焦炉中被隔绝空气加热干馏,生成焦炭的同时产生大量的荒煤气。从炼焦生产过程热平衡分布看,从焦炉炭化室推出的950℃~1050℃红焦带出的显热(高温余热)占焦炉支出热的37%,650℃~750℃焦炉荒煤气带出热(中温余热)占焦炉支出热的36%,180℃~230℃焦炉烟道废气带出热(低温余热)占焦炉支出热的16%,炉体表面热损失(低温余热)占焦炉支出热的11%。在占焦炉支出热最多的两项中,对焦炭带出的显热,目前已有成熟的干熄焦装置回收并发电,而对焦化荒煤气带出的显热,虽然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国内就开始回收尝试,首钢气化冷却技术、济钢导热油技术、梅钢分离式热管技术等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荒煤气中焦油蒸汽的结焦(结石墨)问题,严重阻碍了荒煤气余热回收的进行。焦炉上升管余热利用至今未形成成熟、可靠、高效的回收利用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换热面积大、在有效避免焦油结焦的前提下使荒煤气的热量予以回收利用的单元式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元式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上升管,上升管外设有工质进口总管和工质出口总管,工质进口总管和工质出口总管通过热交换装置相连接,热交换装置位于上升管内;热交换装置为一个或多个依次上下布置的螺旋柔性换热管,螺旋柔性换热管并联或者串联。
进一步地,该热交换装置的两端通过集管总成分别与工质进口总管和工质出口总管相连接,集管总成位于上升管的外部。
进一步地,该热交换装置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引管,引管与集管总成相连接。
进一步地,该上升管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设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柔性换热结构,最大程度减少焊口,避免热应力问题。
2、采用柔性换热结构,适应荒煤气温度频繁波动的特点,换热装置本身具有一定的自除垢功能。
3、可设置多级单元式换热管,既可以通过外管路进行串联,也可以并联连接,结构灵活。
4、拆分为若干单元式换热管结构,生产加工工艺简化,安装更换方便。
5、最大程度减少对原有设备的改造,单元式柔性换热结构可方便的装入原有上升管内。
6、柔性换热结构不与上升管外壁面接触,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换热器盘管与荒煤气的接触面积。
7、结构美观、选材专业,使用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引出管的排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上升管2,上升管2外设有工质进口总管4和工质出口总管6,工质进口总管4和工质出口总管6通过热交换装置1相连接,热交换装置1位于上升管2内。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1为四个依次上下布置的螺旋柔性换热管,螺旋柔性换热管并联。热交换装置1的两端通过集管总成5分别与工质进口总管4和工质出口总管6相连接,集管总成5位于上升管2的外部。热交换装置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引出管3,引出管3与集管总成5相连接。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中,螺旋柔性换热管引出管3的排列示意图,1-1为第一螺旋柔性换热管的引出管,1-2为1-1为第二螺旋柔性换热管的引出管,1-3为第三螺旋柔性换热管的引出管,1-4为第四螺旋柔性换热管的引出管。上升管2包括外壳体7和内壳体9,外壳体7和内壳体9之间设有保温层8。
螺旋柔性换热管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为多个时,它们可以并联,也可以串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天可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天可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11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静电聚结模块、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内热式直立炉出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