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口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2437.9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3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项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项林 |
主分类号: | A61F5/56 | 分类号: | A61F5/56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杨洪龙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口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衔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治疗打呼噜的口衔器大多结构复杂,人含在嘴里也可能很不舒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口衔器。
一种口衔器,包括口衔片、以及用于与人的门牙附近的牙齿内侧面相配合的齿扣,所述齿扣设置在口衔片上并凸出所述口衔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扣包括上齿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扣包括下齿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扣包括相对设置的上齿扣和下齿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口衔片的边缘上设有凹陷,所述凹陷的边上形成所述上齿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口衔片的边缘上设有凹陷,所述凹陷的边上形成所述下齿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呈弧面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口衔片的靠近牙齿一侧至远离牙齿的一侧的方向上,所述上齿扣比下齿扣更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口衔片的两侧设有用于压紧人的嘴角的第一口衔棒和第二口衔棒。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口衔片的表面是平面。
符合人自然闭合口型的上齿扣和下齿扣能够很好地扣住牙齿,口衔器稳定地固定在人的嘴里,让人感觉舒服;另外,凹陷可以容纳舌尖,舌头可以自然伸直;口衔棒可以有效减缓或者防止嘴角下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口衔器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口衔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口衔器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3所示,一种口衔器1,包括口衔片13、下齿扣11、上齿扣12、第一口衔棒14、第二口衔棒15和凹陷16,其中上齿扣12用于与人的门牙附近的上层牙齿内侧面相配合,下齿扣11用于与人的门牙附近的下层牙齿内侧面相配合,凹陷16用于容纳人的舌尖,上齿扣12和下齿扣11相对设置,口衔片13的边缘上设有凹陷16,凹陷16的边上且位于口衔片13的一侧表面上凸出形成所述上齿扣12,在凹陷16的边上且位于口衔片13的另一侧表面上凸出形成所述下齿扣11,所述凹陷16可以呈配合舌尖形状的弧面形状,所述口衔片13的两侧设有用于压紧人的嘴角的第一口衔棒14和第二口衔棒15,口衔片13的表面可以是平面。
根据人的口腔齿形咬合习惯,一般在未吃东西的自然咬合状态下,上层牙齿比下层牙齿略向前,下层牙齿自然向后缩,因此为了配合人的自然咬合状态下的口型,在口衔片13的靠近牙齿一侧132至远离牙齿的一侧131的方向上,上齿扣12比下齿扣11更宽0.2-0.5cm,可以根据不同的口型制造具体尺寸大小的上齿扣12和下齿扣11。
当人用嘴衔住或含住口衔器时,上层牙齿和下层牙齿相对咬在口衔片13上,上层牙齿的门牙附近的牙齿内侧表面扣在上齿扣12,下层牙齿的门牙附近的牙齿内侧表面扣在下齿扣11上,舌尖自然伸入凹陷16上,第一口衔棒14和第二口衔棒15分别顶住两侧的嘴角,嘴角肌肉受到向脸部上部的拖力而不容易下垂,长时间的使用可以减缓或者防止嘴角下垂,而上齿扣12和下齿扣11能够有效扣住牙齿,口衔器1不容易移动或从嘴中脱落,同时含在嘴里也很舒适,嘴含住口衔器1时,气流能从口衔片13与嘴的缝隙中通过,因此,在睡觉时使用本口衔器1,可以有效防止打呼噜和由此引起的休克。
第一口衔棒14和第二口衔棒15是圆柱形状的,圆柱直径0.4-0.6cm之间。这样人衔着口衔器1时,第一口衔棒14和第二口衔棒15紧帖脸面觜角部分不会使人感觉有酸痛的感觉,且第一口衔棒14和第二口衔棒15贴在脸上也较舒服。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项林,未经项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24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