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过零检测的音频处理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2739.6 | 申请日: | 2014-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1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朱洲;夏剑平;张辉霞;刘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焺通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3/02 | 分类号: | H04R3/02;H03K3/013 |
代理公司: | 无锡大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8 | 代理人: | 方为强 |
地址: | 214062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检测 音频 处理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音频处理电路,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过零检测的音频处理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音频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总线控制已经成为音频处理电路标准控制模式,但是大量的功能和增益切换,会在音频处理电路的输出端带来噪声。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音频处理电路,电路接收到总线传输的控制数据,在总线的时钟控制下,将从总线接收到数据直接输出到音频处理模块,然后输出音频信号进行对应的变化。如果在输出音频信号幅度比较大的时候发生变化,那么就相当于输出音频信号发生了一个突变,这样在扬声器上就会产生一个噪声,噪声的响度与此时输出音频信号幅度有关,幅度越大产生的噪声也越大,造成听觉舒适度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具有过零检测的音频处理电路,通过检测输入音频信号的过零信号,同步数字控制模块输入的串行总线数据,有效避免音频处理电路在功能和增益切换过程中的噪声,提高听觉的舒适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过零检测的音频处理电路,包括:
过零检测模块101,为比较器,正端输入连接外置引脚输入的音频信号,负端输入连接模拟地,检测音频输入信号是否交流过零,然后将信号输出到过零信号处理模块102;
过零信号处理模块102,连接所述过零检测模块101的输出端和数字控制模块103,过零检测模块101检测到音频输入信号过零后,过零信号处理模块102锁存数字控制模块103传输过来的数字信号;
数字控制模块103,连接所述过零信号处理模块102,将接受的总线控制数据传输到过零信号处理模块102等待过零信号有效时进行同步后锁存;
音频处理模块104,连接所述过零信号处理模块102,利用过零信号处理模块102同步锁存的数字控制模块103传输的总线数据,控制音频处理。
进一步的:
所述过零信号处理模块102包括逻辑信号处理单元301、第一锁存器302、第二锁存器303,逻辑信号处理单元301连接所述过零检测模块101输出端,第一锁存器302连接所述数字控制模块103的输出端;第二锁存器303连接所述逻辑信号处理301及第一锁存器302,第二锁存器303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音频处理模块104。
所述逻辑信号处理单元301由一组逻辑门组成,通过这组逻辑门实现将过零检测模块101的输出过零检测信号转换为脉冲信号,作为第二锁存器303的时钟信号,将第一锁存器302的锁存信号再次锁存并输出到音频处理模块104;所述逻辑信号处理单元301中,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连接到过零检测模块101的输出端,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连接到与非门NAND21和或非门OR2的输入端,缓冲器BUF1的输入端连接到过零检测模块101的输出端,缓冲器BUF1的输出端连接到电阻R1,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到电容C1和缓冲器BUF1的输入端,电容C1另外一端接地,缓冲器BUF1的输出端连接到与非门NAND21和或非门OR2的另外的输入端,与非门NAND21的输出端连接到与非门NAND22的输入端,或非门OR2的输出端连接到与非门NAND22的另外一个输入端,与非门NAND22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二锁存器303,第一锁存器302连接所述数字控制模块103的输出端,同时连接到所述第二锁存器303,第二锁存器303输出端连接到所述音频处理模块1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具有过零检测的音频处理电路,在音频处理电路中加入过零检测模块及过零信号处理模块,通过检测输入音频信号过零信号,同步数字控制模块输入的串行总线数据,避免音频处理电路在功能和增益切换时的噪声,提高听觉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音频处理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
图3为过零信号处理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过零信号处理模块中对过零信号处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焺通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焺通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27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