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EGR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9580.0 | 申请日: | 2014-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81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康宁;马志豪;李智博;孙俊;徐斌;吴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罗民健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egr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汽车发动机EGR(废气再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面对不可避免的局部和全球的环保问题和可能出现的能源短缺,汽车及其动力装置必须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正从事开发节油和低排放的发动机。像四气门、电控高压喷射、涡轮增压和中冷、VVA、EGR、后处理器等先进技术,使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其中,EGR技术已经成为清洁高效发动机上一种不可或缺的先进技术,其能在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NOX排放。
目前,关于EGR系统的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几种:a.最大压差循环,即EGR废气从涡轮机前引出,从压气机前引入;b.高压循环,即EGR废气从涡轮机前引出,从压气机后引入;c.低压循环,即EGR废气从涡轮机后引出,从压气机前引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一种能够使发动机在所有工况实现恒定外部EGR率的EGR系统,公布号为CN 102207046 A。此系统存在两个缺点:其一,对四缸机来说,把一个气缸的废气全部引入进气总管中,理论上可保证各缸EGR率为25%,但是实际上由于存在顺序点火问题,具有间歇性,即当一缸处于排气冲程时,只有某一缸处于进气冲程,当其它两缸处于进气冲程时,已经没有废气源,不能保证其所需的EGR率;其二,大量的学术文献已经证明,不同的发动机工况对EGR率的需求不同,每个发动机工况都存在一个最佳的EGR率,此EGR系统只能在各工况下实现恒定的EGR率,发动机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EGR系统,能够解决现有的EGR系统工作不稳定,EGR率不能有效调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发动机EGR系统,所述发动机的气缸连接有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所述气缸的进气歧管通过节气门和中冷器连接至压气机;所述发动机的各个气缸按照发火顺序相间隔的方式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气缸的排气歧管汇合为排气通路Ⅰ,另一组气缸的排气歧管汇合为排气通路Ⅱ,排气通路Ⅰ连接至用于向压气机提供动力的涡轮机,排气通路Ⅱ依次通过EGR冷却器和控制阀Ⅱ连接到进气歧管。
所述排气通路Ⅱ还通过控制阀Ⅰ连接到用于处理废气的后处理装置。
所述涡轮机与用于处理废气的后处理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EGR系统通过两个排气通路的设计,发动机的各个气缸按照发火顺序相间隔的方式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气缸的排气歧管汇合为排气通路Ⅰ,另一组气缸的排气歧管汇合为排气通路Ⅱ,这样设置的效果在于:当与排气通路Ⅰ相连的每个气缸在处于进气冲程时,排气通路Ⅱ中都存在某一气缸正好处于排气冲程,给排气通路Ⅰ中处于进气冲程的气缸提供再循环废气,使发动机气缸实现稳定的EGR率,工作稳定可靠。
排气通路Ⅱ中设置两个控制阀,控制阀Ⅰ和控制阀Ⅱ,可以根据不同发动机的工况调控发动机各气缸的EGR率,使发动机在各个工况下都能工作在最佳的状态,提高发动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进气歧管,2、控制阀Ⅱ,3、EGR冷却器,4、控制阀Ⅰ,5、后处理装置,6、排气通路Ⅱ,7、排气通路Ⅰ,8、涡轮机,9、压气机,10、中冷器,11、节气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发动机EGR系统,所述发动机的气缸连接有进气歧管1和排气歧管,所述气缸的进气歧管1通过节气门11和中冷器10连接至压气机9;所述发动机的各个气缸按照发火顺序相间隔的方式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气缸的排气歧管汇合为排气通路Ⅰ7,另一组气缸的排气歧管汇合为排气通路Ⅱ6,排气通路Ⅰ7连接至用于向压气机9提供动力的涡轮机8,排气通路Ⅱ6依次通过EGR冷却器3和控制阀Ⅱ2连接到进气歧管1。
所述排气通路Ⅱ6还通过控制阀Ⅰ4连接到用于处理废气的后处理装置5。
所述涡轮机8与用于处理废气的后处理装置5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95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电机组塔筒倾斜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平衡孔气体通道改进的化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