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滑动按钮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1095.7 | 申请日: | 2014-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9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甘振兴;沈君;吴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乐电子实业(惠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02 | 分类号: | H01H13/02;H01H13/2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地址: | 51600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动 按钮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滑动按钮开关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滑动按钮开关是一种微动开关, 广泛应用于汽车配件/设备(如空调、门锁等)信号控制应用领域。滑动按钮开关一般包括胶壳、底座、常开端子、常闭端子、共通端子、压簧、导电件和按钮,导电件放置于按钮上,常开端子、常闭端子、共通端子均安装于底座上,在常开端子、常闭端子和共通端子上分别设有接触区域,按钮伸出于胶壳,按压按钮时,按钮驱动导电件向下运动,导电件触点在常闭端子接触区域滑动,导电件触点再向下运动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接触,从而使开关发生功能转换。
现有技术中,导电件为弹性件,加工复杂,成本高,导电件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变形,影响电源或电信号的传输,致使开关性能失效,影响产品的寿命;而且开关的常开端子的接触区域、常闭端子的接触区域表面分别与底座绝缘壁部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导电件在绝缘壁上滑动时易出现碎屑,以及常开端子的接触区域、常闭端子的接触区域表面分别与底座绝缘壁结合处易出现毛刺,同样会影响电源或电信号的传输,致使开关性能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 且性能更稳定、可靠的滑动按钮开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滑动按钮开关,包括由胶壳和底座组成的壳体以及活动连接于胶壳上的按钮,在底座上设有常开端子、常闭端子、共通端子、压簧和导电件,常开端子、常闭端子和共通端子上分别设有接触区域,所述导电件为固定于按钮上的导电铜线,在按钮的底面中部设有凹型槽, 压簧上端连接于凹型槽内,压簧下端置于一压簧定位柱上,压簧定位柱设于底座上;按压按钮时按钮带动导电件向下运动,导电件先在常闭端子的接触区域和共通端子的接触区域接触,导电件再向下与常开端子的接触区域和共通端子的接触区域接触,实现开关功能转换。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导电铜线折弯成形且具有弹性,导电铜线包塑固定于按钮上。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另一种改进,上述导电铜线折弯成形且具有弹性,在按钮底面设有导线槽,导电铜线卡于导线槽内;上述导电铜线中部向下垂直折弯。
上述常开端子的接触区域、常闭端子的接触区域表面分别与底座绝缘壁部表面相互平行,且呈圆弧台阶过渡。
上述导电铜线为两根,两根导电铜线两端分别设有接触点, 导电铜线向下运动时带动一侧的二导电铜线接触点在常开端子的接触区域和常闭端子的接触区域往返交替接触,另一侧的二导电铜线接触点在共通端子的接触区域内往返。
上述按钮外设有防水帽, 防水帽与胶壳热铆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实用新型滑动按钮开关结构设计合理,导电铜线在工作过程中轻微的弹性变形量和压簧提供的开关回复力提高了开关的使用寿命,常开端子的接触区域、常闭端子的接触区域表面分别与底座绝缘壁部呈圆弧台阶过渡保证了导电铜线与常开端子的接触区域、常闭端子的接触区域直接更好的接触,确保了开关在工作时输出的信息更稳定、更可靠;防水帽与胶壳热铆在一起,保证了开关的防水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实施例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实施例一常开端子、常闭端子、共通端子与底座组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实施例一按钮与导电铜线组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导电铜线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实施例二导电铜线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实施例二导电铜线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实施例二按钮与导电铜线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防水帽、10底座绝缘壁部、2胶壳、3按钮、31凹型槽、4导电铜线、5压簧、6底座、61压簧定位柱、62常开端子、621常开端子接触区域、63常闭端子、631常闭端子接触区域、64共通端子、641共通端子接触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乐电子实业(惠州)有限公司,未经创乐电子实业(惠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10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