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2207.0 | 申请日: | 2014-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17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熊冉;裴晓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7/06 | 分类号: | B66F7/06;B66F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式 重物 举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举升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行业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汽车维修行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而重物举升器是现代汽车维修行业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传统的千斤顶或重物举升器在支起重物后,难以移动,给后续的工作带来不便,影响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能够在重物举升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移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式重物举升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包括支柱本体,在所述支柱本体上设有推举结构,在所述支柱本体的底端设有滚轮结构。
可选地,所述推举结构包括:圆环,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支柱本体上,在所述圆环下部设有至少2个支撑结构;螺孔,开设在所述支柱本体上;螺杆,穿设在所述螺孔中并与所述螺孔通过螺纹相配合;在所述螺杆上还设有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移块体通过螺纹与所述螺杆相配合,并且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移块体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柱本体两侧;第一支撑杆,枢接在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支柱本体的上部之间;第二支撑杆,枢接在所述第二块体和所述支柱本体的上部之间;第三支撑杆,枢接在所述第一块体和圆环之间;第四支撑杆,枢接在所述第二块体和圆环之间。
可选地,在所述支柱本体顶端设有托盘;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枢接在所述托盘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有3个,呈三角形分布。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的底端是三角形支架。
可选地,所述滚轮结构包括至少2个滚轮。
可选地,所述滚轮有3个,呈三角形分布。
可选地,所述支柱本体还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滚轮的连接杆。
可选地,所述支柱本体中部还设有拉环。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在所述支柱本体上设有推举结构,以及在所述支柱本体的底端设有滚轮结构,通过滚轮结构能够实现重物举升器带动重物的移动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中支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中手柄及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中支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中支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滑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一种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重物举升器在支起重物后难以移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包括支柱本体1,在所述支柱本体上设有推举结构2,在所述支柱本体的底端设有滚轮结构3。
所述可移动式重物举升器,在所述支柱本体1上设有推举结构2,以及在所述支柱本体1的底端设有滚轮结构3,通过滚轮结构3能够实现重物举升器带动重物的移动功能。
如图1-5所示,可选地,所述推举结构2包括:圆环31,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支柱本体1上,在所述圆环31下部设有至少2个支撑结构32;螺孔11,开设在所述支柱本体1上;螺杆23,穿设在所述螺孔11中并与所述螺孔11通过螺纹相配合;在所述螺杆23上还设有第一块体22和第二块体51,所述第一块体22和第二移块体51通过螺纹与所述螺杆23相配合,并且所述第一块体22和第二块体51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柱本体1两侧;可选的,在螺杆23的一端设有手柄21;第一支撑杆24,枢接在所述第一块体22和所述支柱本体1的上部之间;第二支撑杆52,枢接在所述第二块体51和所述支柱本体1的上部之间;第三支撑杆25,枢接在所述第一块体22和圆环31之间;第四支撑杆53,枢接在所述第二块体51和圆环31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22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工质的净化回收系统
- 下一篇:聚酰亚胺薄膜的溶剂回收及尾气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