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立体停车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4277.X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5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董少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少洲 |
主分类号: | E04H6/28 | 分类号: | E04H6/2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 |
地址: | 550005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立体 停车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立体停车场,属于公共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停车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而目前的停车场占用面积大,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也慢,越来越不适合现代城市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立体停车场,该新型立体停车场能自主实现对车的停放和取出,有效的利用占地面积,效率极高,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立体停车场,包括停车场,在停车场内均匀分布有停车层,在停车层上设有转盘,在转盘上设有停车位,在停车位上设有齿条带一,在齿条带一两端分别设有卡盘一和卡盘二,控制室和人员监控室设在对应停车层上,在停车场四周安装至少2部垂直升降电梯。
前述新型立体停车场中,所述停车场为垂直圆柱钢架或水泥柱结构。
前述新型立体停车场中,各停车层间通过客梯和步行梯连接并客梯和步行梯设置在停车层中部。
前述新型立体停车场中,所述垂直升降电梯为外进里出的框架结构,在垂直升降电梯内设有与齿条带一对应的齿条带二,在齿条带二两端分别设有卡盘三和卡盘四。
前述新型立体停车场中,在第一层停车层内不设转盘,而设有超宽或超长的停车位二,并在第一层停车层设有出车道。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相同的占有面积下有更大的停车容量,通过设有多部停车电梯,能保证全天候停取车的快速畅通,并且通过齿条带和转盘能实现车的全自动停放和取出,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简单,建造容易,再通过相应的电脑软硬件和其他辅助设备就可实现,本实用新型修建成本较低,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停车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层停车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停取车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停车场、2-停车层、3-转盘、4-停车位、5-齿条带一、6-卡盘一、7-卡盘二、8-控制室、9-人员监控室、10-垂直升降电梯、11-客梯、12-步行梯、13-齿条带二、14-卡盘三、15-卡盘四、16-第一层停车层、17-停车位二、18-出车道、19-护栏、20-防雨顶、21-活动带、22-汽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一种新型立体停车场,如图所示:包括停车场1,该停车场1为垂直圆柱钢架或水泥柱结构,在停车场1内均匀分布有停车层2,在停车场1顶部设有防雨顶20,在在停车层2上设有活动带21,在活动带21边沿设有护栏19,在各停车层2间通过客梯11和步行梯12连接并客梯11和步行梯12设置在停车层2中部,在停车层2外侧上设有转盘3,在转盘3上设有停车位4,在停车位4上设有齿条带一5,在齿条带一5两端分别设有卡盘一6和卡盘二7,控制室8和人员监控室9设在对应停车层2上,在停车场1四周安装至少2部垂直升降电梯10,所述垂直升降电梯10为外进里出的框架结构,在垂直升降电梯10内设有与齿条带一5对应的齿条带二13,在齿条带二13两端分别设有卡盘三14和卡盘四15。
其中在第一层停车层16内不设转盘3,而设有超宽或超长的停车位二17,并在第一层停车层16设有出车道18。
具体工作方式
步骤一、当汽车沿着进车道开入垂直升降电梯处,垂直升降电梯内的卡盘四落下,让汽车缓慢进入,直到汽车前轮到达卡盘三(此时卡盘三为顶出状态)时,卡盘四顶出锁住汽车,司机离开汽车。
步骤二、控制室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汽车的停靠层,启动垂直升降电梯把汽车送入指定停车层处,该停车层的转盘转动,把有空余的停车位与垂直升降电梯对应,此时垂直升降电梯中卡盘三落下,启动垂直升降电梯中齿条带二,缓慢把汽车送入对应停车位上的齿条带一上(此时停车位上卡盘一落下、卡盘二顶出),启动齿条带一,直到汽车轮子到达卡盘二,卡盘一顶出,则锁定该汽车,转动转盘,把有空余的停车位安排在垂直升降电梯位置处。
步骤三、当需要取车时,按照同样原理通过垂直升降电梯把汽车放置在第一层,司机进入汽车顺着出车道完成取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少洲,未经董少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42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环二氢异喹啉‑1‑酮衍生物
- 下一篇:高活性大晶体ZSM-5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