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根状加筋土挡墙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4394.6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53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才;丰土根;陈洋;胡松;朱学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虞希光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状加筋土 挡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根状加筋土挡墙,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仿造植物根系形状的加筋土挡墙。
背景技术
加筋土是在土中加入拉筋的一种复合土。在土中加入拉筋可以提高土体中的强度,增加土体的稳定性。目前,国外加筋土工程广泛使用镀锌薄钢带和土工格栅,而国内以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带状拉筋为主(聚丙烯土工带,钢塑复合土工带)。 在土体中,筋带主要承受土体及外荷载作用产生的拉力,边坡的失稳破坏产生滑移面处拉力较大,传统的筋带会被拉断,或者由于拉筋锚固长度不足而被拔出的现象。此时,加筋土中的拉筋会失效,威胁边坡及其他工程安全。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新型加筋土形式,改善其在土体中的受力形式,增加抗拉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仿植物根系形状的加筋土挡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根状加筋土挡墙,由钢带接长1,主筋2,次级筋3,连接筋4,肋带5,面板6组成。其特征在于:钢带接长在主筋头部,截面积大于主筋,与面板用插销,焊接或螺栓连接;沿主筋长度方向每隔主筋长度的五分之一距离焊接次级筋,次级筋之间用连接筋焊接。主筋,次级筋及连接筋表面都设置肋带以增加与土体的摩擦。
所述的主筋为薄带钢,横断面为薄壁槽型,宽度不小于30mm,厚度不小于3mm。
所述的次级筋与主筋焊接角度为10°至30°之间,次级筋横断面为扁矩形,宽度、厚度略小于主筋。
所述的连接筋与相邻两次级筋焊接,焊接点在两次级筋中间部位,连接筋可用直径8mm-16mm带肋筋。
所述的筋带布置均沿主筋对称。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根状加筋土挡墙,植物之所以能深深扎根于土中,源于它发达而错落有致的根系。仿造植物根系形态,将之应用于加筋土中,对主筋进行分支改造,加筋体重力,填土以及外荷载作用产生的拉力不再单纯的由主筋来承担,而是通过次级筋以及连接筋共同受力。即使在边坡滑移面处局部受力较大也不会发生主筋拉断,加筋体拔出现象,根状加筋土整体性能好,可根据工程实际受力情况对次级筋进行局部加强,加密,能够有效的增加土体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仿造植物根系形态布置筋带,能够减少筋带的锚固长度,整体性好,能够适应地基变形,增加土体稳定性,抗地震,施工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一种根状加筋土的结构图
其中:1为钢带接长,2为主筋,3为次级筋,4为连接筋,5为肋带,6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根状加筋土挡墙,由钢带接长(1),主筋(2),次级筋(3),连接筋(4),肋带(5),面板(6)等几部分组成。钢带接长(1)在主筋(2)头部扩大,截面积大于主筋(2),与面板(6)用插销,焊接或螺栓连接;沿主筋(2)长度方向每隔主筋长度的五分之一距离焊接次级筋(3),次级筋(3)之间用连接筋(4)焊接。主筋(2),次级筋(3)及连接筋(4)表面都设置肋带(5)以增加与土体的摩擦。所述的主筋(2)为薄带钢,横断面为薄壁槽型,宽度不小于30mm,厚度不小于3mm。所述的次级筋(3)与主筋(2)焊接角度为10°至30°之间,次级筋(3)横断面为扁矩形,宽度、厚度略小于主筋。所述的连接筋(4)与相邻两次级筋(3)焊接,焊接点在两次级筋(3)中间部位,连接筋(4)可用直径8mm-16mm带肋筋。所述的次级筋(3)布置均沿主筋(2)对称。
加筋土在土工建筑工程中常用作支挡建筑,有时也用于加固地基。加筋土挡墙由填料、拉筋、面板、基础,面板与拉筋之间的连接件等组成, 加筋土挡墙通过埋入拉筋把土体分成若干子区,通过摩擦作用把各子区土的侧向土压力传递给拉筋,根状拉筋的受力由主筋及次级筋和连接筋结构一起承担,改善了各子区整体受力性能。在填土及外荷载作用下,与密实填土接触更充分,拉筋与土颗粒相互作用改善了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使土体抗剪能力大大提高,防止土体产生滑裂,故而稳定了土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43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