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泥厂窑筒体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5937.6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8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吴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诺信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厂 窑筒体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量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厂窑筒体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水泥生产环节存在着大量的能量浪费,如由窑头熟料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出的高温废气、回转窑筒体表面向环境的辐射和对流热损失等。由窑头熟料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出的高温废气已经被回收发电。但是回转窑筒体表面的降温却一直依靠降温风机,把热量白白浪费了。
虽然国内外有一些水泥厂对回转窑筒体的辐射和对流热损失采取了回收措施,但是这些都属于经验性质的,没有严谨的传热分析和较成熟的热工设计方法,造成回收装置性能较差、效率较低、安装维护比较困难等诸多缺陷,尚未得到推广应用。
因此,研究水泥回转窑筒体表面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这种余热资源的装置亟待被研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泥厂窑筒体余热回收系统能够对回转窑筒体辐射和对流损失的热量进行充分的回收,提高了水泥厂余热梯级利用程度和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了余热排放对环境的热污染。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水泥厂窑筒体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支架和呈弧形的集热器,所述集热器安装在支架上固定的支撑板上,集热器的左侧下端设置有进水管,集热器的右侧下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支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架带动集热器平移的移动装置;
所述集热器由内弧板、外弧板和两块底板组成,所述集热器的外弧板的顶部设置有溢流管,外弧板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底板上设置有排污管。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架底部的滚轮、用于滚轮移动的导轨、设置在支架上的丝杆螺母传动机构以及与丝杆螺母传动机构连接给支架移动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机构为连接在一起的电动机和减速器。
进一步地,所述集热器的内弧板上均匀地布置有若干穿管。
进一步地,所述穿管的材质为中空型材。
与现有技术的回转窑预热回收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余热回收系统能够对回转窑筒体辐射和对流损失的热量进行充分的回收,提高了水泥厂余热梯级利用程度和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了余热排放对环境的热污染;回收的热量能够用于厂区供暖和热水供应,从而降低了厂区在供暖和热水加热这块的成本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水泥厂窑筒体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动机;2、减速器;3、丝杆螺母传动机构;4、进水管;5、集热器;6、回转窑筒体;7、出水管;8、支撑板;9、支架;10、滚轮;11、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水泥厂窑筒体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支架9和呈弧形的集热器5,所述集热器5安装在支架9上固定的支撑板8上,集热器5的左侧下端设置有进水管4,集热器5的右侧下端设置有出水管7;所述集热器5由内弧板、外弧板和两块底板组成,所述集热器5的外弧板顶部设置有溢流管,外弧板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底板上设置有排污管。
由于集热器5采用热辐射换热,为了保证换热效果,与回转窑筒体6表面距离不能太远,这就造成了回转窑筒体6表面的维护困难,同时考虑出水温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选择改变集热器5采热表面与回转窑筒体6表面距离与液压泵的流量相结合来实现,这就要求集热器5与回转窑筒体6的距离要可调;于是在支架9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架9带动集热器5平移的移动装置。
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架9底部的滚轮10、用于滚轮10移动的导轨11、设置在支架9上的丝杆螺母传动机构3以及与丝杆螺母传动机构3连接给支架9移动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为连接在一起的电动机1和减速器2。
由于每个集热器5面积较大,为了防止内弧板及外弧板受力变形,在内弧板上均匀地布置有穿管,以增强了结构刚性,优选穿管的材质为中空型材。
工作时,冷水通过液压泵从集热器5左侧下端设置的进水管4进入,水在集热器5内流通时由于穿管的作用,实现冷水的不稳态流动,由于紊流可以加速水的对流换热效果,最终形成的热水从集热器5的右侧下端设置的出水管7流出,为厂区供暖系统提供热源,为供水系统提供热水,为办公楼的供暖及浴室提供稳定的热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诺信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诺信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59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