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3D打印金属坯中心孔调节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6209.7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9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平;孙顺平;金蔚虹;王洪金;钱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22F3/115 | 分类号: | B22F3/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213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印 金属 中心 调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金属坯中心孔调节杆。
背景技术
3D打印(3D printing),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熔融金属(合金)、粉末状金属(合金)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几乎可以造出任何形状的物品。目前已成为国际和国内的前沿研究领域。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过去其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现正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与传统制造业通过模具、车铣等机械加工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定型、切削以最终生产成品不同,3D打印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通过对材料处理并逐层叠加进行生产,大大降低了制造的复杂度。这种数字化制造模式不需要复杂的工艺、不需要庞大的机床、不需要众多的人力,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便可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使生产制造得以向更广的生产人群范围延伸。
然而,现有的3D打印机一般功能较为单一,在打印带有中心孔的金属坯时,一般都是先通过打印机打印出实心金属坯,然后再将打印好的金属坯运输到冲床或切割机内加工出中心孔,这就在原有的3D打印机的基础上,需要购买冲孔设备或切割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外径可调的3D打印金属坯中心孔调节杆。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3D打印金属坯中心孔调节杆,包括中心管、中心螺杆、调距螺母及调距连杆,所述中心螺杆同轴设置在中心管内,中心螺杆与中心管之间设有空腔,所述调距螺母从上到下均匀固定在中心螺杆上,所述调距连杆沿调距螺母周向均匀设置,调距连杆两端分别通过铰链与调距螺母、中心管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螺杆底部设置有能够调节中心螺杆沿中心管上下移动的调节螺栓。
在进行金属坯3D打印时,可能需要在金属坯中心打孔。针对这一问题,一般厂家都是将打印好的金属坯搬运至冲床、切割装置等加工工位进行冲孔或切割,而并没有想到在原有的3D打印机上进行改进,这就在原有的3D打印机的基础上,需要购买冲孔设备或切割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因此,发明人设计了该3D打印金属坯中心孔调节杆,将该调节杆固定在金属坯打印基体盘上,雾化器围绕该调节杆即可打印出带有中心孔的金属坯。
另外,发明人通过将调距连杆、调节螺栓及中心管巧妙的配合,使得该调节杆的外径可调,从而可以加工出含有不同直径中心孔的金属坯,大大提高了应用范围。
所述调节螺栓与中心螺杆螺纹连接,正向或反向旋转调节螺栓即可带动中心螺杆沿中心管向上或向下移动。
为了方便调节螺栓调节,固定在调距螺母上的铰链的高度高于固定在中心管上的铰链的高度,使得调距连杆呈伞状固定在调距螺母周围。
由于3D打印技术一般应用于铝制品,本实用新型的中心管外涂覆有铝膜,防止打印时,液体浆料沾在中心管外壁而无法分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3D打印金属坯中心孔调节杆安装在普通3D打印机上时,可以使普通3D打印机打印出带有中心孔的金属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由于调节杆的外径可调,可以加工出带有不同直径中心孔的金属坯,使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金属坯中心孔调节杆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金属坯中心孔调节杆的调距连杆的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中:1.中心管,2.中心螺杆,3.调距螺母,4.调距连杆,5.铰链,6.调节螺栓,7.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62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数码家电集成转换兼容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铸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