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动型雷达与光电一体化探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7698.8 | 申请日: | 201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30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龙;魏锋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66 | 分类号: | G01S13/66;G01S7/35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林兵 |
地址: | 71007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 雷达 光电 一体化 探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雷达探测监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机动型雷达与光电一体化探测装置,可用于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领域。
背景技术
在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领域的现有技术中,对低空飞行器探测监视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种是采用地面固定站的方法。在机场周围通常设有高架塔台,上面安装有航管雷达或光电探测设备,用来对出入机场的飞机进行探测监视。固定站的优点是可靠性高,为了弥补单探测源对低空小目标探测时的瞬间遮蔽问题,常使用多个固定站探测监视,最终数据融合来实现单源探测瞬间遮蔽时的目标信息互补,对于突发状况,不具有机动性,不能有效用于应急情况,而且探测监视范围具有局限性。因此固定站的特点是可靠性高,建站数目多,机动性能差,探测监视范围具有局限性。
二是采用地面移动站的方法。目前使用的移动站多使用车载平台,方便公路运输。通常采用单一航管雷达或单一光电探测设备安装在车辆顶部,为了弥补单探测源对低空小目标探测时的瞬间遮蔽问题,常使用多个移动站探测监视,最终数据融合来实现单源探测瞬间遮蔽时的目标信息互补。而且在探测监视设备的撤收方面需要专门工装车辆或车间,撤收需耗费一定要时间因,不能充分发挥移动站机动灵活的优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型雷达与光电一体化探测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机动型雷达与光电一体化探测装置包括:雷达发射天线、雷达接收天线和光电探测监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载平台,该车载平台用于运输所述雷达发射天线、雷达接收天线和光电探测监视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特征为:
所述雷达接收天线安装在车载平台上,所述光电探测监视设备安装于所述雷达接收天线上方,所述雷达发射天线安装于所述光电探测监视设备上方。
所述雷达发射天线、雷达接收天线和光电探测监视设备共轴安装。
所述车载平台包括舱体,所述雷达接收天线通过第一升降机构安装于所述舱体中,通过第一升降机构的升降使得雷达接收天线升至舱体外或收回舱体内。
所述光电探测监视设备通过第二升降机构安装于所述雷达接收天线上,通过第二升降机构的升降实现光电探测监视设备的升降运动。
所述雷达发射天线为圆柱面天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当目标飞行器进入雷达监视区域,雷达将搜索的目标位置分配给光电探测监视设备,光电探测监视设备调整俯仰方位对目标进行实时跟踪监测。由于光电探测监视设备布置在雷达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之间,对发射、接收实现了有效隔离,同时保证红外监视设备探测单元全方位旋转和有效的俯仰角度。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合了雷达和光电技术的优点,提高了低空探测监视的可靠性和精度,监视范围广,而且雷达与光电集成在一个车载平台上,减少了车载平台数量,增加了系统机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动型雷达与光电一体化探测装置工作状态的结构参考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动型雷达与光电一体化探测装置运输状态的结构参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探测监视设备具体是指本领域常用的可见光摄像机、红外摄像机和激光测距机等。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移动站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机动型雷达与光电一体化探测装置,该装置集成了车载平台以及由雷达和光电探测监视设备组成的传感器单元。如图1所示,装置主要由车载平台1以及由雷达发射天线4、雷达接收天线2光电探测监视设备3组成的传感器单元。光电探测监视设备3位于雷达发射天线2和雷达接收天线4之间。优选的,雷达发射天线4、雷达接收天线2和光电探测监视设备3可同轴不同转台的一体化结构,传感器单元的快速撤收主要由一级举升机构5和二级举升机构配合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76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