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植入式脑损伤修复治疗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2658.2 | 申请日: | 2014-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6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步星耀;李志营;夏云;郭琳;赵炎;夏雷;刘猛;魏振宇;张圣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步星耀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孙诗雨 |
地址: | 450003***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入 脑损伤 修复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脑损伤修护治疗领域,具体为植入式脑损伤修复治疗器。
背景技术
脑创伤、脑血管病引发的脑损伤是以脑神经细胞丢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动物实验研究已发现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及二者联合修复治疗脑损伤有很明确的疗效。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细胞原位植移脑实质内损伤部位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方法途径 。植入式脑损伤修复治疗器为实现脑创伤、脑血管病引发的脑损伤急诊术后组织结构与功能修复治疗提供了原位、立体、无创、简便、安全的工具。现有的植入式脑损伤修复治疗器的治疗管为单管式,单一管道作用面少,组织修复原料输送不均匀,不利于大面积损伤的救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植入式脑损伤修复治疗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植入式脑损伤修复治疗器,包括治疗囊,设置在治疗囊上的连接头,连接头连接输送管的一端,输送管的另一端与治疗管连接,治疗管上设置有液孔,所述的治疗管为至少三个,在每个治疗管的外围设有可吸收立体支架。
所述的连接头设置在治疗囊的底部或者侧壁上。
所述的治疗管设置的液孔的孔径大小不同,从治疗管端头向输液管方向,液孔孔径逐渐减小。
所述的液孔为单向阀孔。
为了防止扎针时刺破治疗囊底部,在所述的治疗囊底部包覆有硬质底板。
所述的输送管与治疗管内均设有至少三条条形凸起,三条条形凸起沿圆周均布,有效防止了输送管与治疗管折弯或者受挤压时发生堵塞的现象。
为了防止输送管脱落,在连接头的连接端设有防脱落凸起。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选用三个治疗管道,作为立体结构,比单根管道,覆盖面更广,使细胞更好的更全面的覆盖到需要作用的地方,同时管道周用纳米可吸收材料作为支架,可给予受损部位脑组织支撑作用,便于脑组织的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植入式脑损伤修复治疗器如图1所示,包括治疗囊1,所述的治疗囊底部包覆有硬质底板2。设置在治疗囊上的连接头3,所述的连接头设置在治疗囊的底部或者侧壁上。连接头连接输送管4的一端,输送管4的另一端与治疗管5连接,治疗管上设置有液孔6,所述的治疗管为至少三个,在每个治疗管的外围这有可吸收立体支架7。所述的可吸收立体支架的采用现有技术中医用可吸收材料制成。治疗管优选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
所述的治疗管设置的液孔的孔径大小不同,从治疗管端头向输液管方向,液孔孔径逐渐减小。
所述的液孔为单向阀孔。
所述的输送管与治疗管内均设有至少三条条形凸起,三条条形凸起沿圆周均布,有效防止了输送管与治疗管折弯或者受挤压时发生堵塞的现象。
为了防止输送管脱落,在连接头的连接端设有防脱落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如图2所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植入式脑损伤修复治疗器植入脑颅内脑损伤处,而治疗囊位于头的表皮或皮下处,通过向治疗囊内进行药物的注射,药物经过与治疗囊连接的输送管进入植入在脑损伤区域内的治疗管内,药物通过设置在治疗管上的液孔直径扩散在疾病区域内,可以对疾病进行很好的治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步星耀,未经步星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26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皮肤涂药器
- 下一篇:一种一次性可调高负压封闭引流护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