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接识别煤镜质体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4498.5 | 申请日: | 2014-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0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赵俊国;陈亮;张大鹏;马连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山市科翔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49 | 分类号: | G01N21/49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识别 质体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接识别煤镜质体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煤中镜质体变质程度检测及含量分析的识别煤镜质体的多特征智能化算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煤变质指标——镜质体反射率及含量测试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完成,速度很慢,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煤炭大规模工业应用急需准确的自动型检测分析设备。目前,已有的自动型设备可分为两种:光度计型及图像型。其中:光度计型设备存在只能测取单点信号,无法有效判别所测点位是否为镜质体的问题,因此只适合人工方式检测,用于自动检测误差很大。同时测量精度偏低,一般为12位。而图像型自动设备一般是拍取照片,针对得到的图片采用灰度阈值分割或根据全组分反射率图形均匀性变化趋势来大体“识别”煤中镜质体边界界限值的技术办法。上述两种办法均是属于一种“单特征”或“间接推测”的技术。由于各种煤变质高低不同,灰度与其它组分或粘结成分之间存在大量重叠区间,无法单纯靠灰度或反射率即实现完全准确分割,因此误差较大。同时,图像型技术办法还存在难以保证焦距,虚焦会严重增加误判问题。因此,目前采用的上述各方法,各种不同煤的镜质体一直无法做到一起准确识别,影响了在工业煤质评价中最终结果的准确度。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接识别煤镜质体的设备,可解决煤炭生产中,解决自动测量过程中,样品移动时不易保持焦距清楚而带来的虚焦误判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直接识别煤镜质体的设备,包括放大倍数为300-600倍的光学显微镜、16位以上矩阵CCD检测器、控制装置,矩阵CCD检测器与光学显微镜之间设有连接接口,所述的连接接口上插接有可移出式滤光装置;
光学显微镜包括检偏器,检偏器设置在三目镜筒和物镜之间,检偏器底部设有卡座,检偏器上设有可拆卸式电动旋转装置,电动旋转装置固定在检偏器转盘的卡座上,与角度调节转盘连接;
控制装置包括手自一体式电控移动平台、自动消差调焦机构及主控制器,手自一体式电控移动平台和自动消差调焦机构均与主控制器连接,电控移动平台由步进电机控制,其上设有手轮、载物台、垂直压紧机构,垂直压紧机构设置在载物台上,步进电机与手轮连接,并通过手轮控制样品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矩阵CCD检测器提高检测精度,通过控制装置以及电动旋转装置解决自动测量过程中,样品移动时不易保持焦距清楚而带来的虚焦误判问题。同时,解决在一台设备上既可以实现自动测量,又可以实现人工按国标测量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识别煤镜质体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连接接口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电控移动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电动旋转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总体控制系统工作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6是测量及分析模块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矩阵CCD检测器 2-连接接口 3-滤光装置 4-三目镜筒 5-检偏器 6-电动旋转装置 7-物镜 8-载物台 9-电控移动平台 10-电控调焦装置 11-样品 12-卡座13-角度调节转盘 14-垂直压紧机构 15-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是应该指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见图1-图4,一种直接识别煤镜质体的设备,包括放大倍数为300-600倍的光学显微镜、16位以上矩阵CCD检测器1、控制装置,矩阵CCD检测器1与光学显微镜之间设有连接接口2;所述的连接接口2上插接有可移出式滤光装置3;
光学显微镜包括三目镜筒4、光路、物镜7、检偏器5等,其中检偏器5设置在三目镜筒4和物镜7之间,检偏器5底部设有卡座12,检偏器5上设有可拆卸式电动旋转装置6,电动旋转装置6固定在检偏器5转盘的卡座12上,并与角度调节转盘13连接。
控制装置包括手自一体式电控移动平台9、自动消差调焦机构和主控制器,手自一体式电控移动平台9和自动消差调焦机构均与主控制器连接,电控移动平台9由步进电机控制,其上设有手轮15、垂直压紧机构14,垂直压紧机构14设置在载物台8上,步进电机与手轮15连接,并通过手轮15控制样品11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山市科翔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未经鞍山市科翔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44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