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5949.7 | 申请日: | 2014-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2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姚裕春;袁碧玉;李安洪;邓敏;庞应刚;魏永幸;龚建辉;葛学军;曾永红;李井元;赵青海;吴沛沛;李宁;郭在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27/12 | 分类号: | E02D27/12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地 组合 结构 | ||
1.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钻孔灌注桩(11),沿填方体(C)边界四周间隔设置,桩底进入软土层(B)下伏基岩层(A)中一定深度;压入桩(12),间隔设置于钻孔灌注桩(11)范围内的软土层(B)内,底部压入至基岩层(A)顶面;桩帽(13),设置在钻孔灌注桩(11)和压入桩(12)顶部且与之固结为一体;导向固定框架格(30),位于软土层(B)内,对各钻孔灌注桩(12)、压入桩(12)形成横向约束;垫层体(20),铺设于桩帽(13)顶部与填方体(C)底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向固定框架格(30)于软土层(B)中每纵向间隔15~20m设置一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向固定框架格(30)由导筒(31)、连接横梁(32)和连接纵梁(33)构成,导筒(31)内径与对应的钻孔灌注桩(12)、压入桩(12)的外径相适配,连接横梁(32)将横向相邻的导筒(31)连接为一体,连接纵梁(33)纵向相邻的连接横梁(32)连接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纵梁(33)每横向相隔2~4排桩设置一道,导筒(31)内径大于钻孔灌注桩(12)、压入桩(12)的直径不超过10cm。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向固定框架格(30)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其截面尺寸不小于0.5m×0.5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钻孔灌注桩(11)和压入桩(12)设置间距一般2.0~2.4m,压入桩(12)采用素混凝土桩或预应力管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桩帽(13)直径大于钻孔灌注桩(11)、压入桩(12)直径0.5m以上,桩帽(13)直径为1.5~2.0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垫层体(20)由由下而上依次铺设的下碎石垫层(21)、下土工格栅层(22)、中碎石垫层(23)、上土工格栅层(24)和上碎石垫层(25)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594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