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水桩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5988.7 | 申请日: | 2014-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4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黄元东;廖春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元东;廖春寿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75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防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水桩。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南方雨水、台风多发的地方,防汛工程建设十分紧要。特别是堤坝的防护,更是保护人民人生和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为了稳定堤坝,使得防水、防台更加稳固,现有技术使用较多的就是在堤坝处设置多根联排的防水桩,如图5-6所示:该结构包括桩体1’,和桩体1’两侧的第一连接部2’和第二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的头部设有凹面2.1’,第二连接部设有凸面3.1’,每根防水桩的凹面与相邻防水桩的凸面抵靠配合,配合面处预留有空隙4’,空隙内浇注混凝土或填充止水橡胶条或其他密封材料,实现整个联排防水桩的的连接和防水功能。
现有技术的上述防水桩,由于配合面处预留有空隙,在防水桩一根一根打桩联排后,还需要在缝隙出灌入混凝土或其他密封材料以实现防水目的。但是上述这种方式工序复杂,而且是要在无水条件下施工才可以保证灌浆的混凝土快速凝固,此外,混凝土在凝固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投入使用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防水桩配合面处预留的空隙内的混凝土是后于防水桩灌入的,与防水桩基体之间不能充分融合形成一个一体式的整体,在水的长期侵蚀和冲刷下,其中缝隙处的混凝土很容易被水流腐蚀、损毁,特别是在夏季等水流较大,洪水流量较多的情况下,水流很容易进入腐蚀、损毁的缝隙中,对相邻两根防水桩之间的配合面处施加水压,造成两根连接的防水桩牢固性变差,缝隙变大,实现不了防汛、防水的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防汛、防水的功效好,配合紧密的防水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水桩,包括具有U形横截面的桩体,所述的U形横截面包括位于U形封闭端的弯折段,和位于U形开口端两侧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的第一连接段的端部设有凹形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的第二连接段的端部设有凸形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的每根防水桩的第一连接部的凹形内壁与相邻防水桩的第二连接部凸形外壁相贴合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当需要建立堤坝,将多根防水桩联排设置时,相邻两个防水桩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的凹形内壁与第二连接部头部凸形外壁相贴合构成了一个紧密的配合面,之间没有空隙的存在,因此可以有效的实现防水桩彼此之间的牢固连接,而且紧密配合面还能有效阻止水的冲击力,实现良好的防水效果。此外,上述的这种凹形的第一连接部和凸形的第二连接部壁面完全相互贴合的设计,一来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即后续打入的防水桩可以通过凸面或凹面与预先打入的防水桩的凹面(凹形内壁)或凸面(凸形外壁)充分配合;二来,这种凸面与凹面采用相互贴合之间不预留空隙的结构,无需再灌注混凝土额外加固,节省了工序和时间,同时还起到稳定、密封的作用,凸面与凹面狭小而可以忽略不计的缝隙可以通过河床或水中的泥沙填充,起到自然堵水、防汛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防水桩的迎水面(即防水桩迎接水流来向的侧面)上设有沿防水桩高度方向延伸的防水布(如市售的PTFE膜)层。采用该结构可以在水流作用下对防水布起到挤压作用,使得其紧紧贴合于防水桩的侧面上,从而实现有效防水的效果,即使再大的水流也不会渗入凹面与凸面相贴合的缝隙内,起到进一步防水、堵水效果。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的防水布层置于相邻防水桩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采用该结构节约材料,节省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的防水桩的底端设有单斜面,采用该结构,当向河床中打入防水桩时,防水桩底部的单斜面可以对河床底部比如淤泥、泥沙等起到切削、挤压作用,从而使得桩体能快速稳固的打入河床,阻力小,施工快。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桩的U形横截面的开口端的宽度大于封闭端的弯折段的宽度,所述弯折段的端面为迎水面。采用上述结构,打桩形成联排的防水桩,其迎接水流来向的侧面为U形横截面的密封端的端面,这样,水流在冲击到该端面即被分流向两侧的凹槽内流动,从而减小水的流速,对桩体的冲击力减少,使得桩体更加稳固。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桩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棱角均为圆倒角;采用该结构在相邻两个防水桩打桩联排时,凹面与凸面的角不易磕碰损毁,且联排配合时可以平滑过渡,磨损小,贴合紧密。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防水桩联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单根防水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防水桩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A部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元东;廖春寿,未经黄元东;廖春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59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