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冰箱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6388.2 | 申请日: | 2014-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1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内田毅;冈部诚;柴田舞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D11/02 | 分类号: | F25D11/02;F25D17/04;F25D23/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冰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冰箱。
背景技术
提出有相对于上低温容器和下低温容器独立地设定冷气量的冰箱。根据该冰箱,能够相对于上低温容器内的空气和下低温容器的空气设定不同的温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可是,冷气间歇性地被供给到上低温容器和下低温容器。因此,在上低温容器内和下低温容器内,空气的温度变动大。
对此,提出有利用通过了低温室用收纳部后的冷气冷却蛋收纳室的冰箱。该冰箱的蛋收纳室间接地被冷却。因此,在蛋收纳室内,空气的温度变动被抑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03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309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05007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88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2624823号的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第3903065号的公报
可是,在被保存在低温室用收纳部的食品的负荷大的情况下,无法使蛋收纳室内的空气为低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温化和恒温化的冰箱。
第1实用新型是一种冰箱,其中,该冰箱具备:冷冻循环回路,冷却空气并使其循环;冷冻储藏室,被设定在冷冻温度带;交界壁,设于上述冷冻储藏室的上方;第1收纳容器,设于上述交界壁的上方,以被供给冷气的方式形成;以及第2收纳容器,设于上述冷冻储藏室与上述第1收纳容器之间,以不被供给冷气的方式形成,上述第2收纳容器具有向上方开口且被上述第1收纳容器的底部闭塞的开口部。
第2实用新型根据第1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第2收纳容器具有热传导性比上述第1收纳容器高的底面。
第3实用新型根据第1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第2收纳容器具有由夹着空气层的透明的2张板形成的前面。
第4实用新型根据第1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该冰箱具备翼片,该翼片设于上述第2收纳容器的底面与上述交界壁之间,具有比上述第2收纳容器的底面高的热传导性,连接于上述第2收纳容器的底面。
第5实用新型根据第1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第2收纳容器具有与上述交界壁接触的底面。
第6实用新型根据第1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第2收纳容器被形成为能够保存生鲜食品。
第7实用新型根据第1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该冰箱具备冷却器,该冷却器向上述冷冻储藏室供给冷气,以使被保存于上述第2收纳容器的食品维持过冷却状态。
第8实用新型根据第7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交界壁具有0.85W/m2K~1.5W/m2K的范围的热通过率。
第9实用新型根据第7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该冰箱具备设于上述第1收纳容器与上述第2收纳容器之间的交界板。
第10实用新型根据第9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交界板由夹着空气层的透明的2张板形成。
第11实用新型根据第9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交界板具有1.9W/m2K以下的热通过率。
第12实用新型根据第1实用新型所述的冰箱,其中,该冰箱具备与上述冷冻储藏室的上侧相邻,被设定在冷藏温度带的冷藏储藏室,上述冷冻储藏室被形成为,能够在-22℃~-7℃的范围切换设定温度,上述第1收纳容器和上述第2收纳容器设于上述冷藏储藏室的最下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低温化和恒温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面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冰箱的纵剖视图。
图2是从侧面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冰箱的零度室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冰箱的第1收纳容器和第2收纳容器的温度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冰箱的第2收纳容器的空气的温度的图。
图5是从侧面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冰箱的零度室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冰箱的第2收纳容器的空气的温度的图。
图7是从侧面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冰箱的零度室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63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