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立体车位装置的载车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8194.6 | 申请日: | 2014-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何志猛;廖明厚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明厚;何志猛 |
主分类号: | E04H6/06 | 分类号: | E04H6/0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姚娟英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余姚市马***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立体 车位 装置 载车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停车设备,具体指一种用于立体停车装置上的载车板。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汽车的家庭则越来越多,目前各停车场所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车辆停放需求,为此人们设计出各种立体停车装置来,有结构复杂的立体停车装置,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1886487B的《一种立体停车库》;也有结构相对简单的停车设备,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835562U的《简易斜拉升降机械停车设备》。
在上述停车装置中,其中的载车板是停车装置中的一重要部件,它性能的好坏将影响着停车装置的安全性,而目前,载车板的表面大多以平面的结构出现,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1886488A的《一种载车盘》和如上述授权公告号为CN201835562U中所披露的上、下载车盘。虽然这样的载车板均可以达到支撑车辆的目的,但在载车板向空中启动过程中,为了使得车辆平稳地位于载车板上,往往还需要配置其它限位装置,否则存在着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停放车辆安全的用于立体车位装置的载车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立体车位的装置载车板,包括有载车板的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板的主体位于载车板的中部,在该主体的两旁分别连接有逐渐斜向下设置的支承板,各支承板的外端又平滑衔接有逐渐斜向上伸展的限位板,所述支承板与限位板构成了与车辆的前、后车轮相对应的平坦的凹陷部。
在上述方案中,同侧的防滑块和限位板可以是整块的,但较好的是,同侧的支承板和限位板制成分体的结构,即同侧的所述支承板由两小支承板组成,相对应的限位板也由两小限位板组成,并且该两小限位板的外端之间连接有一杆体。这样既可以减小成本,减轻整体重量,同时又可以利用杆体,可以提示司机车辆已开始驶上载车板或已完全处于载车板上或驶离载车板,并且杆体的增设也提高了载车板的强度。
考虑到各车型的车轮轴向距离不同,上述主体与小支承板之间优选为拆卸连接,以便针对不同的车型,进行距离调节。
在上述优选方案中,再进一步改进的是,该主体由上下相间隔固定的上、下底板组成,一L形的支撑座的水平部插入到该上底板和下底板而与所述的主体相固定成一体。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方便制作和装配;同时L形支撑座的设立,可以为拉杆提供铰接点,使平行四边形结构后移,使载车板活动过程中对下方空间的影响小,便于灵活安装,可应用在两地面停车位之间的立体停车装置上。
在上述再进一步改进的方案中,所述L形的支撑座为通过一固定轴连接在一起的两L形支杆,这种结构整体强度好,平稳,并且重量轻,有利于载车板的提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载车板上设置平坦的凹陷部,使车辆停放后车轮处于“凹坑”内,能可靠、方便地达到限位止动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车辆停车后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在安装于地面停放的两车辆之间的立体车位装置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载车盘上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载车盘放置在地面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2的侧视图;
图6为图2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立体车位装置上,该立体车位装置安装在地面两辆之间的一侧,它包括有支承于地面的基座1、电机2、减速组件3、卷轴4以及载车板51和钢绳6,其中基座1包括有支承于地面的底座11和固定在底座上的直立部,在本实施例中,直立部设计成中空的直立柱12的结构。电机2安装在直立柱12的内部,卷轴4安装在直立柱12的顶部,电机2通过减速组件3与卷轴4相联动,减速组件3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减速齿轮组等部件,本实施例优选采用蜗轮蜗杆减速器31和链轮链条减速器32的组合,即电机2依次通过蜗轮蜗杆的一级减速和链轮链条的两级减速后,带动卷轴4按需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明厚;何志猛,未经廖明厚;何志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81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睫毛测量装置
- 下一篇:寒冷地区免烧火越冬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