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0158.3 | 申请日: | 2014-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51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高麟;汪涛;袁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19/06 | 分类号: | G01L1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王睿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压 传感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
背景技术
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是将需要检测内部压力值的设备或管道(以下统称为待检测气源)的内部压力引至气压传感器的专用设备。现有的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是由引压管以及设置在引压管上的引压控制阀组成。当待检测气源含有粉尘和/或易冷凝介质时,引压管常常容易被粉尘和/或冷凝液体堵塞,造成气压传感器检测数据失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引压管被粉尘和/或冷凝液体堵塞的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包括引压管,引压管上设有引压控制阀,所述引压控制阀的入口端连接有一沉降冷凝器,该沉降冷凝器的下端设有进气口、上端设有排气口,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为沉降冷凝室,引压控制阀的入口端与沉降冷凝器的排气口连接。
上述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安装在气压传感器与待检测气源(即要检测内部压力值的设备或管道)之间,其引压管的输出端与气压传感器连接,沉降冷凝器的进气口与待检测气源连接。使用时,待检测气源中的气体先进入沉降冷凝器中并在沉降冷凝室内由下往上运动,当气体含有粉尘和/或易冷凝介质时,粉尘在沉降冷凝器中经重力作用下沉降,易冷凝介质则通过冷凝从而析出冷凝液,这样,进入引压管的气体得到净化,保护了气压传感器,大幅度降低了引压管被堵塞的概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包括引压管130,引压管130上设有引压控制阀140,所述引压控制阀140的入口端连接有一沉降冷凝器110,该沉降冷凝器110的下端设有进气口、上端设有排气口,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为沉降冷凝室,引压控制阀140的入口端与沉降冷凝器110的排气口连接。该气压传感器引压装置安装在气压传感器与待检测气源(即要检测内部压力值的设备或管道)之间,其引压管的输出端与气压传感器连接,沉降冷凝器的进气口与待检测气源连接,待检测气源中含有大量粉尘和易冷凝介质。
作为沉降冷凝器110的一种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沉降冷凝器110为一个导热金属制成的立置筒状体,其下端具有向下直径缩小的变径收缩段111,所述进气口设置在该变径收缩段111的底部。该具体结构的沉降冷凝器110为一个下端具有向下直径缩小的变径收缩段111的立置筒状体,当气体从沉降冷凝器110下端的进气口进入沉降冷凝器110后,由于沉降冷凝室的直径变大,故气体流速减慢,气体中粉尘能够比较充分的沉降下来;同时,该立置筒状体由导热金属制成,立置筒状体外面的空气能够对立置筒状体内部的气体进行冷却,从而冷凝出大部分液滴。这样,从沉降冷凝器110排气口排出并进入引压管130的气体得到净化(除去了粉尘和液滴),保护了气压传感器,大幅度降低了引压管130被堵塞的概率。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上述沉降冷凝器110的上端排气口处还连接一向上伸出的疏导管120,引压控制阀140的入口端通过管道连接于该疏导管120的侧部,疏导管120的顶部设有可启闭的疏导作业口121。这样,从沉降冷凝器110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必须通过所述的疏导管120然后从连接于疏导管120侧部的管道进入引压控制阀140和引压管130中,当疏导管120中或沉降冷凝器110中发生堵塞时,打开疏导作业口121,通过人工疏通清理(如使用细长工具进行疏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01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真空精炼炉漏钢报警装置
- 下一篇: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