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直流式新型混频电桥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0169.1 | 申请日: | 2014-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75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国;杨光;郑亚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合基电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12 | 分类号: | H01P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675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新型 混频 电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中基本电气元件中谐振器、传输线或其他波导型器件中有两个以上端口的耦合器件领域,尤指一种隔直流式新型混频电桥。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无源器件以其环保无污染、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3dB电桥在无源系统中是十分常见的器件。常用于信号的合路、分路及功率合成,近年来随着POI(多系统合路平台)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的电桥带宽较窄,不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功率容量,而且体积大、调试不方便,插损高、方向性低,无法适应宽频带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直流式新型混频电桥,该电桥带宽更宽,覆盖频率为600~2700MHz,耦合波动为±0.2,驻波≤1.08,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功率容量而且体积小;可以实现低插损、高方向性和宽频带的要求并且具有易于生产、调试等优点;该电桥为信号合路,提高了输出信号的利用率,在室内覆盖系统中对基站信号合路的运用效果很好,该电桥具有信号无阻传输,直流电隔断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直流式新型混频电桥,包括腔体、连接器、耦合带条a、耦合带条b、耦合带条c、耦合带条d、连接线、盖板、空腔,其中腔体的开口处设置有盖板,腔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四个连接器,腔体的内部设置有四个空腔,四个空腔中分别设置有耦合带条a、耦合带条b、耦合带条c和耦合带条d,耦合带条a、耦合带条b、耦合带条c和耦合带条d共同组成该电桥的内部传输结构,耦合带条a上部的右端通过连接线与耦合带条b上部的左端连接,耦合带条c下部的右端通过连接线与耦合带条d下部的左端连接,耦合带条c上部的右端通过连接线与耦合带条b下部的左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连接器为隔直流同轴连接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连接线为4.50欧姆阻抗匹配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耦合带条a、耦合带条b、耦合带条c、耦合带条d均为空气介质耦合带状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腔体上设置有与各连接线路径相对应的接线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①该电桥带宽更宽,覆盖频率为600~2700MHz,耦合波动为±0.2,驻波≤1.08,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功率容量而且体积小;
②该电桥使用新式结构可以实现低插损、高方向性和宽频带的要求并且具有易于生产、调试的优点;
③该电桥为信号合路,提高了输出信号的利用率,在室内覆盖系统中对基站信号合路的运用效果很好;
④该电桥具有信号无阻传输,直流电隔断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隔直流式新型混频电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隔直流式新型混频电桥的侧视图;
图中1-腔体、2-连接器、3-耦合带条a、4-耦合带条b、5-耦合带条c、6-耦合带条d、7-连接线、8-盖板、9-接线槽、10-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隔直流式新型混频电桥,包括腔体1、连接器2、耦合带条a3、耦合带条b4、耦合带条c5、耦合带条d6、连接线7、盖板8、空腔10,其中腔体1的开口处设置有盖板8,腔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四个连接器2,腔体1的内部设置有四个空腔10,四个空腔10中分别设置有耦合带条a3、耦合带条b4、耦合带条c5和耦合带条d6,耦合带条a3、耦合带条b4、耦合带条c5和耦合带条d6共同组成该电桥的内部传输结构,耦合带条a3上部的右端通过连接线7与耦合带条b4上部的左端连接,耦合带条c5下部的右端通过连接线7与耦合带条d6下部的左端连接,耦合带条c5上部的右端通过连接线7与耦合带条b4下部的左端连接,连接器2为隔直流同轴连接器,连接线7为4.50欧姆阻抗匹配线,耦合带条a3、耦合带条b4、耦合带条c5、耦合带条d6均为空气介质耦合带状线,在腔体1上设置有与各连接线7路径相对应的接线槽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合基电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合基电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01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