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永磁电机斜极转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0583.2 | 申请日: | 2014-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7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必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必生 |
主分类号: | H02K1/27 | 分类号: | H02K1/27;H02K15/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磁 电机 转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的转子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永磁电机的斜极转子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电机转子包含铁芯和转轴,而永磁电机的转子还含有磁钢,不同的电机会因为其磁路要求不同,转子的结构也会不同,对于斜极表面粘贴磁钢的转子,其结构往往是铁芯采用整体式低碳钢整体车制而成,在粘贴磁钢时,有的利用工装夹具定位将磁钢粘贴成与转子轴线形成一定螺旋角度的方式;有的是预先在转子铁芯表面加工定位槽,使定位槽与转子轴线方向形成阶梯螺旋角的形式,利用定位磁钢的凸台进行定位,粘贴后的磁钢与转子轴线也形成阶梯螺旋的形式;以上方式虽都能达到斜极的目的,但存在转子铁芯加工复杂及装配麻烦的缺陷,同时也由于转子铁芯是由整体钢件车制而成,在电机运行时涡流损耗会增加,降低电机的输出功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永磁电机斜极转子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永磁电机斜极转子结构,包括转轴、转子模块,所述的转轴的轴径装于转子模块的铁芯内孔内,且转轴上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分别按顺序与第一转子模块、第二转子模块、第三转子模块和第四转子模块的铁芯的内孔平面相贴合,使转子模块上的磁钢形成螺旋状的错位形式,即达到转子斜极的效果。
所述的转子模块包括铁芯、磁钢和隔磁条,铁芯设置有铁芯内孔和内孔平面,其叠厚与磁钢的轴向长度一致,叠制成模块的形式,每一铁芯模块叠片为自扣式结构,所述的磁钢粘贴于铁芯的外圆表面,且磁钢之间有隔磁条进行间隔开。
所述的转轴设置有轴径、导引端、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
所述的轴径与铁芯内孔采用过盈配合,转轴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与铁芯的内孔平面采用过渡配合。
所述的转轴的导引端与铁芯内孔采用间隙配合。
所述的隔磁条由非导磁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铁芯采用叠片的结构能降低电机的涡流损耗,转子零件的加工简单,特别是铁芯冲片具有冲制效率高的优点,转子的斜极由转子压装时直接形成,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铁芯内孔与轴径间采用过盈配合,消除轴向松动的现象,铁芯的内孔平面与转轴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的贴合可有效的防止大力矩可能产生的转子模块松转现象,这种电机转子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工艺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轴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模块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永磁电机斜极转子结构,包括转轴1、转子模块2,本实施例是对转子模块2为4模块的斜极转子为例进行描述,图中转子模块2又以第一转子模块2-1、第二转子模块2-2、第三转子模块2-3和第四转子模块2-4的名称及编号进行分别区分表述,以便对实施例的描述,如图2、图3所示,转轴2设置有轴径11、导引端12、第一平面11-1、第二平面11-2、第三平面11-3和第四平面11-4,如图4、图5所示,转子模块2的铁芯23设置有铁芯内孔232和内孔平面231,由冲片以自扣的方式叠压而成,铁芯23的外圆表面用胶水粘贴有磁钢21和隔磁条22,隔磁条22分别处于磁钢21的N极和S极之间,在转子压装时,先将转轴1的引导端12插入到第一转子模块2-1的铁芯内孔232内,然后将转轴1的第一平面11-1对齐铁芯23的内孔平面231,并使第一平面11-1和内孔平面231贴合,再将转轴1的轴径11完全压入到铁芯内孔232内,用同样的方法将转轴1的引导端12插入到第二转子模块2-2的铁芯内孔232内,然后将转轴1的第二平面11-2对齐铁芯23的内孔平面231,并使第二平面11-2和内孔平面231贴合,再将转轴1的轴径11完全压入到铁芯内孔232内,以此类推,将第三转子模块2-3和第四转子模块2-4以此压入,即便形成如图1所示的永磁电机斜极转子。
上述实施例中,铁芯内孔232与轴径11间采用过盈配合,消除轴向松动的现象,铁芯23的内孔平面231与转轴1的第一平面11-1、第二平面11-2、第三平面11-3和第四平面11-4的贴合可有效的防止大力矩可能产生的转子模块2的松转现象。
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解释,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必生,未经王必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05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