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层立交隧道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0798.4 | 申请日: | 2014-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2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黄俊;陈方伟;李勇;赵光;张忠宇;肖军华;王廷伯;李晓春;杜岳;戴慧兰;敖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01C1/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立交 隧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隧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主线、双层匝道的立交隧道。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迅速增长,城市机动车出行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显现出许多发达国家城市以小汽车出行为主导的城市化交通模式的特点。单一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地下高速公路和快速路陆续开始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有限,地下市政管网、交通隧道和地铁共用地下空间,存在多种交叉,空间综合利用是一大难题。地下横向空间不足:管线与隧道并排,敞开段与地面交通并排,宽度严重不足,同时,地下空间一旦利用,后期上下部再建难度极大。因此,地下双层、多层交通隧道的发展是一大趋势,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减小占地,节约土地资源。由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了多条隧道,隧道之间存在多次分离、合并,导致隧道结构断面变化非常复杂,设计施工难度极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相交道路相邻两支的地下互通,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地下横向空间的双层主线、双层匝道的立交隧道。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立交隧道,包括:上层主线、上层匝道,下层包括下层主线、下层匝道;其中,上层匝道和下层匝道用于提供车辆的转弯行驶路线,匝道和主线之间通过中隔墙隔开,同一层匝道和主线上的行车方向相同,不同层匝道和主线上的行车方向相反,在立交隧道的出口和/或入口所述匝道和主线合二为一。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相交道路相邻两支的地下互通,采用双层主线、双层匝道的隧道结构,其通过采用双层立交、共建式互通方案,充分节约了地下横向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双层主线、双层匝道立交隧道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双层主线、双层匝道立交隧道的线路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主线、双层匝道立交隧道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立交隧道的线路平面示意图。如图1和2所示,其包括上层主线13、上层匝道14、下层主线12、下层匝道15。所述上层主线13和上层匝道14位于上层,下层主线12和下层匝道15位于下层,主线和匝道之间通过同一个中隔墙6相隔,所述中隔墙6设置在隧道内部,隧道入口/出口上层主线13和上层匝道14合二为一形成一条线路,隧道出口/入口下层主线12和下层匝道15合二为一形成一条线路;其中,上层匝道14和下层匝道15用于提供车辆在隧道内部的转弯行驶路线。此外,所述立交隧道结构还设有顶板3、中板4、底板5、内衬墙2、外墙1。
其中,所述顶板3位于上层主线13和上层匝道14顶部,所述中板4位于上层主线13和下层主线12、上层匝道14和下层匝道15之间,用于支承上层结构,所述底板5位于下层主线12和下层匝道15的底部,座落在地层上,用于支承下层结构。
所述中隔墙6为地下连续墙,其既为主线和匝道的分隔墙,也为隧道的围护结构,还作为顶板3和中板4的竖向支撑。
所述外墙1为隧道施工阶段的地下连续墙,为隧道周边的围护结构,所述内衬墙2分别位于顶板3、中板4和底板5之间,与外墙1形成叠合结构。
其中,顶板3、中板4、底板5都与外墙1浇筑连接在一起。
所述上层主线13和上层匝道14的行车方向相同,下层主线12和下层匝道15的行车方向相同,而上、下层行车方向相反,以形成双层双向形式隧道结构。
在城市交通节点,为减少基坑工程施工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宜采用盖挖法施工,隧道结构可采取顺作或逆作施工。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07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式滤尘器
- 下一篇: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电子工作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