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蒸汽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2566.2 | 申请日: | 2014-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7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倪祖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尤其是应用于蒸汽清洁器或蒸汽熨烫机的一种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蒸汽发生器,其内部结构大都是直通式的,只是让水在蒸汽发生器的上面留到下面,无法充分汽化,只能通过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加热功率来提高汽化程度,造成能源的浪费,且大功率加热也容易产生安全可靠性的问题,而且由于水质的问题,很容易在蒸汽发生器内部积聚水垢,影响蒸汽发生器的发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蒸汽产生效率的蒸汽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蒸汽发生器,其包括内有一收容腔的一外壳、和至少部分被收容腔所容纳的主体、以及与主体浇铸成一体的加热管,其中所述加热管包括两连接端、位于两连接端之间且与连接端不在一平面上的中间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主体包括由收容腔所容纳的加热部、以及与外壳相密封且位于加热部后端的基部,其中所述加热部在朝上端的两侧设置有一对凹槽,而在朝下端的中间设置有凹陷,且凹槽位于中间端的两侧。
所述主体进一步包括位于加热部前端并将凹槽和凹陷至少部分封闭的端部,其中该端部设置有与凹槽或凹陷连通的若干个开孔。
所述端部与外壳内壁之间的间隙在0.1mm-1mm。
所述开孔的单个截面积小于10平方毫米,且累计截面积小于60平方毫米。
所述加热管呈S形折弯立体形状。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中S形的折弯通道均衡了蒸汽发生器的表面温度,可充分汽化,加快蒸汽产生,同时S形的折弯通道增加了加热体中的空间,使水垢有足够的容纳空间,并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主体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主体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主体在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外壳;2、密封圈;10、收容腔;3、主体;30、加热部;32、第一端部;310、凹槽;312、凹陷;36、第二端部;360、开孔;362、环形凸起;4、加热管;40、连接端;42、中间端;5、进水管;6、出汽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器的具体实施例,其包括具有收容腔10的外壳1、至少部分收容在收容腔10的主体3、设置在外壳1和主体3之间的密封圈2、与主体3一体浇铸的加热管4、位于外壳1一端与收容腔10相连通的进水管5、以及位于外壳1另一端并与收容腔10相连通的出汽管6。其中进水管5与出汽管6的作用可以互换,即出汽管可以换为进水管,而进水管则换为出汽管。
主体3包括加热部30、与加热部30浇铸成一体的加热管4、和分别位于加热部30两端的第一、二端部32、36,其中加热部30的上下表面设置有被第一、二端部32、36所限定的凹槽310或凹陷312,且内有与出汽管6相连通的集汽腔300,而第一或第二端部32、36设置有与凹槽310或凹陷312相连通的至少一开孔360。凹槽31内设置有台阶。开孔360的单个截面积优选地小于10平方毫米。开孔360的个数为多个,且累计截面积优选地小于60平方毫米。加热部30的上表面两侧设置有一对凹槽310,而下表面的中间设置有凹陷312,即凹陷312位于两凹槽310之间。第二端部36与外壳1内壁之间的间隙D优选在0.1mm-1mm,以阻止水的通过并允许蒸汽通过。第二端部36优选为平板状,并在集汽腔300的一端周围设置有环形凸起362,且环形凸起362与外壳1之间的间隙也在0.1mm-1mm。
加热管4包括两连接端40、位于两连接端40之间且与连接端40不在一平面上的中间端42,而凹槽310位于中间端42的两侧。加热管4呈S形折弯立体形状,具有S形的折弯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25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