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砼桥梁预埋式减震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5107.X | 申请日: | 2014-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6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科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桥梁 预埋式 减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减震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砼桥梁预埋式减震片。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全球发生了多起破坏性特别大的地震(如我国唐山、汶川地震),历次地震灾害的共同特点是:由于道路和桥梁工程遭到严重破坏,切断了震区交通生命线,造成救灾工作的巨大困难,带来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历次大地震一再显示了桥梁工程破坏的严重后果,也一再表明了桥梁抗震研究的重要性。据该项目负责人之一范立础院士介绍,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的老师、当时的同济大学李国豪院士给他布置了一个课题:研究桥梁抗震技术。没想到,这个课题研究花去了30多年的时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同济大学桥梁抗震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桥梁震害、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研究,建立了我国大跨桥梁及梁式桥空间非线性抗地震理论及计算方法、城市复杂立交工程结构抗震理论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结合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建立了两水平设防、两阶段设计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与技术;进入21世纪后,在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基于寿命期与性能的大跨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西部地区公路桥梁延性抗震机理与高墩抗震设计方法、减震措施研究”等的资助下,结合我国大跨度桥梁和高墩桥梁的大规模建设,项目组在大跨度桥梁(斜拉桥、悬索桥、拱桥)和高墩桥梁抗震和减震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解决了我国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和减震关键技术,为我国跨越大江大河、海湾海峡等的特大跨度桥梁和山区高墩桥梁的建设提供了抗震技术支撑。目前现在惯用的手段是在桥墩和桥梁之间安装了减震器。
而现有的桥梁减震器一般采用纵向设置的液压减震器,这种减震器的安装复杂,需要专门的动力源,使用成本高昂,而且只能减震纵向的震荡,因此实际的实用性不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砼桥梁预埋式减震片,从而实现安装方便、减震效果良好,而且可以承受多个方向的荷载。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砼桥梁预埋式减震片,其构造主要包括:上钢骨梁、下钢骨梁、钢弹簧、锚杆、套筒、梁底预埋钢板、上支座钢板、固定螺栓、下支座钢板、垫石支撑钢板,所述的钢弹簧呈盘旋状贯穿于上钢骨梁、下钢骨梁内;所述的上钢骨梁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上支座钢板上;所述的下钢骨梁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下支座钢板上;
所述的梁底预埋钢板与上支座钢板通过锚杆相咬合;
所述的垫石支撑钢板与下支座钢板通过锚杆相咬合。
上述的锚杆拧有套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利用固定部之间可拆卸地的盘旋状钢弹簧,施工人员可以将固定部通过螺钉固定到桥梁的上下作业面,安装简单。此外施工人员可以根据桥梁的大小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规格的弹簧和不同数量的减震装置,灵活方便。该桥梁减震装置成本低廉,效果明显,使用寿命长。并且该减震装置可以抵抗多种方向的震荡。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砼桥梁预埋式减震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砼桥梁预埋式减震片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钢骨梁,2-下钢骨梁,3-钢弹簧,4-锚杆,5-套筒,6-梁底预埋钢板,7-上支座钢板,8-固定螺栓,9-下支座钢板,10-垫石支撑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砼桥梁预埋式减震片,其构造主要包括:上钢骨梁1、下钢骨梁2、钢弹簧3、锚杆4、套筒5、梁底预埋钢板6、上支座钢板7、固定螺栓8、下支座钢板9、垫石支撑钢板10,所述的钢弹簧3呈盘旋状贯穿于上钢骨梁1、下钢骨梁2内;所述的上钢骨梁1通过固定螺栓8固定于上支座钢板7上;所述的下钢骨梁2通过固定螺栓8固定于下支座钢板9上;
所述的梁底预埋钢板6与上支座钢板7通过锚杆4相咬合;
所述的垫石支撑钢板10与下支座钢板9通过锚杆4相咬合。
所述的锚杆4拧有套筒5。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上支座钢板7、垫石支撑钢板10的预埋及锚杆4、套筒5的固定可安装在桥梁和桥墩之间,主要是为了达到抗震的目的;因抗震的核心部件为一个可多变方向的卷力弹簧,因此可以承受除了竖向的承载力之外,还可以承认横向及不规则方向的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科,未经李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51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罐中浮盘表面存油的排液装置
- 下一篇:一种锁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