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离循环管式热管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8763.5 | 申请日: | 2014-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83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素军;李菊香;王良虎;陆建宁;孙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周海斌;牛莉莉 |
地址: | 210037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循环 热管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循环管式热管换热器,尤其是一种可变工况运行、可控壁温的分离循环管式热管换热器,属于节能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申请人了解,目前针对工业高温尾气的余热回收,已有很多种技术手段,其中,分离式换热器采用分体结构,可灵活调整吸热段和放热段的距离,不仅有利于维修,还有利于避免发生露点腐蚀现象(例如,专利号200420027888.X授权公告号CN2706674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分离型循环管式蒸汽发生器)。
然而,申请人经研究发现,现有的分离式换热器仅适用于负荷范围固定的单一工况,应变能力较差,亟需研制出能根据负荷大小适时调整工作状态的分离式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分离循环管式热管换热器,在面对不同负荷时,可通过调整自身结构来适应实际工况要求,应变能力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离循环管式热管换热器,包括吸热段和放热段;其特征是,所述吸热段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供热流体通过的热流体通道,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贯穿热流体通道的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所处平面与热流体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换热管具有第一热媒入口和第一热媒出口;所述放热段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供冷流体通过的冷流体通道,所述第二壳体还设有一组贯穿冷流体通道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换热管,所述各第二换热管所处平面分别与冷流体流动方向垂直,所述各第二换热管分别具有第二热媒入口和第二热媒出口,所述各第二热媒入口分别经具有第一阀门的第一管道与第二壳体具有的热媒总入口连通,所述各第二热媒出口分别经具有第二阀门的第二管道与第二壳体具有的热媒总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热媒入口经第三管道与热媒总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热媒出口经第四管道与热媒总入口连通。
使用时,可根据实际工况的负荷,在放热段打开所需数量的第二换热管(即打开第二换热管热媒出入口处的第一、第二阀门),就能改变整个换热器的工作状态,使热管内介质温度、热管管壁温度、吸热段热流体出口温度、放热段冷流体出口温度均能满足要求,并使整个换热器工作在安全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管为横向蛇形换热管或管束,所述第一热媒入口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底部,所述第一热媒出口位于第一换热管的顶部;所述各第二换热管为横向蛇形换热管或管束,所述各第二热媒入口位于相应第二换热管的顶部,所述各第二热媒出口位于相应第二换热管的底部。
采用以上优选结构后,可最大限度的扩大换热面积,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确保充分换热。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换热管具有的直管和弯头之间采用对接焊缝焊接固连。
这样,与传统的角焊缝焊接固连相比,可明显提高固连可靠性,进而确保整个换热器的工作稳定性。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换热管外侧设有传热翅片。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壳体还具有用于容纳第一、第二换热管弯头的保温回转室。这样,可尽量降低在换热管弯头处进行的热交换。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壳体为用于常压工况的方筒形结构,或用于带压工况的圆筒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阀门为手动阀门,或受控端与外部控制系统连接的自动阀门。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负荷,按实际需求打开或关闭一定数量的放热段换热管,从而确保适应不同的工况运行要求,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适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侧视角度的运行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给出的例子。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87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橡胶件组装机及其组装方法
- 下一篇:疲劳驾驶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