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板簧减噪垫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2540.6 | 申请日: | 2014-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2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周磊磊;王晓军;邱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20 | 分类号: | F16F1/20;B60G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簧减噪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非独立悬架系统中的一种板簧减噪垫。
背景技术
在非独立悬架系统中,板簧被用作弹性元件,它是由若干片等宽但不等长(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的合金弹簧片组合而成的一根近似等强度的弹性梁,板簧也称叶片弹簧。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叶片间的相互滑动摩擦,板簧的刚度会发生变化,即板簧的动刚度增大,动刚度增大对汽车的平顺性有负面影响,整车舒适性降低。而板簧减噪垫的作用就是避免板簧片与片间直接接触,或者通过降低板簧片间的摩擦力来抑制板簧动刚度的升高。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减噪垫多为橡胶材料,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减噪垫1结构为圆筒形,安装在板簧片2端部的槽中,将扩张后的减噪垫塞进板簧的槽中,通过板簧端部的槽口限位,防止减噪垫脱落。
现有技术中的减噪垫存在以下缺点:第一,减噪垫与板簧安装困难,操作不便;第二,减噪垫厚度较小,受力压缩后厚度更小,衰减振动的作用大大减弱;第三,减噪垫安装时与板簧端部槽口摩擦,容易磨损,寿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簧减噪垫,可以进一步降低板簧的动刚度,提高其衰减振动的能力,同时可提高减噪垫的使用寿命,降低安装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板簧减噪垫,所述减噪垫横截面为蜂窝形,纵截面为倒梯形,设 计为三层结构,顶层设有圆孔,中间层设有凸台,所述减噪垫通过所述凸台与板簧片安装。
优选地,所述圆孔位于所述顶层平面的中心位置。
优选地,所述凸台为圆柱形,与所述圆孔同轴心,且直径小于所述圆孔的直径,高度低于所述顶层平面。
优选地,所述板簧片末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凸台与所述安装孔配合限位。
优选地,所述顶层与所述中间层之间设有腰形通孔。
优选地,所述中间层与底层之间设有碗形通孔。
优选地,所述减噪垫为橡胶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簧减噪垫,使得该减噪垫与板簧片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将减噪垫的结构设计为三层,并适当加大层与层之间的间隙和各层壁厚,使得减噪垫衰减振动的能力提高。
进一步地,在减噪垫的中间层设置凸台,在板簧片的末端设置安装孔,使得安装简单,且减少了减噪垫的磨损,提高了减噪垫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板簧减噪垫的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板簧减噪垫左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板簧的端部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板簧与减噪垫安装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减噪垫轴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减噪垫纵向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减噪垫横向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板簧片端部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减噪垫 2、板簧片 3、圆孔 4、凸台 5、腰形通孔 6、碗形通孔 7、 安装孔8、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地详细介绍。
参照图5、图6和图7,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减噪垫的轴测图。减噪垫横截面类似蜂窝形,且更直观的,如图7所示,横截面的外形也可称为半圆形。纵截面为倒梯形,减噪垫共有三层结构,顶层、中间层和底层。顶层平面上设有圆孔3,且优选地,将圆孔3设置在顶层平面的中心位置;中间层平面上设有圆柱形的凸台4,凸台4与圆孔3同轴心,高度略低于顶层平面的高度,底层为圆弧形结构。
优选地,为了保证减噪垫与板簧片的易装配性,在顶层与中间层之间设有与板簧片外形相配合的腰形通孔5,腰形通孔5与板簧片间隙配合,安装方便,且降低了对减噪垫的磨损。
更优选地,为了提高减噪垫衰减振动的能力,在中间层和底层之间设有通孔6,如图5和图7所示,通孔6的内壁的一端为平面,与平面相对的另一端为圆弧曲面,圆弧曲面的中部向远离平面的方向凸出,且圆弧曲面的两端与所述平面连接形成封闭结构。并根据板簧片2之间的安装空间适当的增加层与层之间的间隙和各层壁厚,使得减噪垫缓冲振动的能力较之前薄壁且单层的结构有较大提高,并由此提升了汽车乘坐的舒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25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更新播放队列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芯片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