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器及应用该净化器的汽车尾气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4255.8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6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周山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山清 |
主分类号: | F01N3/08 | 分类号: | F01N3/08;F01N3/04;F01N3/021;F01N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薛晨光;魏晓波 |
地址: | 100820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尾气 净化器 应用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尾气净化器及应用该净化器的汽车尾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尾气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日趋严重,其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拥有量大且集中,再加上现代城市高楼林立,自然风难以穿透城市将污染物吹走,使得汽车尾气在城市里越积越多,构成严重污染,对在城市生活的人群造成难以规避的伤害。
众所周知,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pm2.5、CO、SO2和NOx等。据统计,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占到大气污染源的20-30%,特别是占汽车总量5%的货车,排放量达到汽车污染排放总量的50%,成为真正的流动污染源。显然,要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就必须有效解决汽车尾气污染治理问题。
现有技术中,治理汽车尾气主要采取安装三元催化器等装置来实现。催化器等节能装置在汽车排气管部位安装净化器,使用催化剂使汽车尾气中的NOx与CO反应,生成CO2和N2这两种无污染气体,以减少排气中的污染物。例如,陶瓷催化转化器、三元催化反应器等,所使用的催化剂一般为稀有金属铂(Pt)、钯(Pd)、铑(Rh)等。然而,受其自身工作原理的限制,此类催化器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只能部分催化汽车尾气排放的NO、CO等有毒气体,对汽车尾气排放的pm2.5不起作用;二是铂(Pt)、钯(Pd)、铑、(Rn)等稀有金属,价格昂贵,不利于催化转化器的大面积推广;三是装有三元催化器的汽车,不能使用含铅汽油,在油品质量短时间内难以全面改善的情况下,其使用受到限制;四是催化转化器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发生作用,因此对汽车燃烧比要求较高,催化不完全。
有鉴于此,亟待另辟蹊径针对汽车尾气提供一种吸收净化技术,以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尾气净化器,以有效吸收有毒气体及颗粒物,在具有较好的燃油适用性的基础上,对汽车燃烧比无特殊限制,且成本可控。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净化器的汽车尾气净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尾气净化器,包括:容器,由挡水板分隔形成吸收剂液腔和排气腔;所述容器的本体开设有连通所述吸收剂液腔的进气口,以及连通所述排气腔的排气口;所述吸收剂液腔用于容置由碱性物质和/或与CO反应的物质溶水获得的吸收剂溶液。
优选地,所述碱性物质具体为NaOH、Na2CO3、NH3、Na2SO3或者Ca(OH)2。
优选地,所述与CO反应的物质具体为I2O5、Fe2O3或者CuO。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吸收剂液腔内的曝气盘,所述曝气盘的进口连通所述容器的本体上开设的进气口。
优选地,所述吸收剂液腔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容器的本体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吸收剂液腔的进液口。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气口处的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曝气盘和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容器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尾气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汽车的排气管路的过滤器,和如前所述的汽车尾气净化器;所述汽车尾气净化器设置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游排气管路;连通所述吸收剂液腔的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过滤器的出口。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过滤器与所述容器之间排气管路上的泵送装置。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泵送装置之间排气管路上的真空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吸收法对汽车尾气进行再处理;具体地,其容器由挡水板分隔形成吸收剂液腔和排气腔,该容器的本体开设有连通吸收剂液腔的进气口,以及连通排气腔的排气口;吸收剂液腔用于容置由碱性物质和/或与CO反应的物质溶水获得的吸收剂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山清,未经周山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42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NDBR湿母料
- 下一篇:聚硅氧烷-聚碳酸酯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